王海艳
(江苏省昆山礼仁外国语学校,江苏昆山)
李松林教授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取决于学科核心质量亦即学科学习深度的提升。一句话,深度学习乃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和方向。”崔成林教授在报告《核心素养与深度学习》中指出:“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最有效的路径。而学会思维,是所有学科都应关注的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能够提高思维的教学,才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才是长期有效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的过程就如同园丁培育花草,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草,园丁给花草输入养料,不是单纯地为了浇灌而已,而是通过养料的输入使花草能茁壮成长,能具备抵抗风雨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将知识的养料灌溉给学生,学生在汲取养料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建构、去生成、去创新,不断地提升了自己的创造力、思维力、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进行深度学习。那么,什么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有何意义?如何开展有效的深度学习以活跃学生思维?本文将从“握住学科的核心目标、设计有深度的教学方案及有针对性的课堂反馈三个环节”进行探讨。
一、深度学习在教学中的内涵深度学习的概念是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是相对的两个概念,起初是由美国学者Marton.F和Saljo.R提出的,其动机在于建立、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模拟人脑解释数据的机制。他们按照获取和加工信息的方式把学习者分为浅层学习者和深层学习者,对应的就是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浅层学习是把知识作为孤立的、不相关的事物来接受和记忆,是短时的、机械的,不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使学生在上课后不久就会忘记所学的知识。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习惯于运用的是浅层学习方式,侧重于对知识点的记忆,死记硬背,而缺少对知识的整合,所以是孤立的、分散的,容易遗忘,也不易理解。而深度学习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知识结构中,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整合,并加以创新、迁移、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符合人脑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点到面,强调的是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深度学习对道德与法治教与学的意义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遵循《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16),以学生逐步扩大的生活为基础,整合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个部分,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从应然来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是:“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最鲜明地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课程。
从实然来看,道德与法治作为考试科目和其他学科无本质差别。学生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但是言行举止却达不到道德与法治的要求,何以如此?从教学中看,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的依然是考试,而不是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学会怎样做人。教师对学生的考查也是依据分数来判定这一学科学的好坏,而不是以道德水准提升了多少作为依据。试卷评价的标准很“标准”。每一次阅卷,即使是开放性的试题也是有标准答案的,很多时候是必须答出关键词句才能得分。学生的语文学不好,不会分析材料,那么道德与法治的分数也不会高。考试时学生不敢答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都是很模式化地往标准答案上靠拢。所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还是机械性的,是为了分数而学习,而不是为了提升能力,到最后等考完试知识全部还给了教师,差不多忘得一干二净,这都是浅层学习的特征。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深度学习方式不仅是学习教材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推广深度学习。
三、深度学习在道德与法治教与学中的应用我认为,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推动深度学习,要把握好三个环节。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推动深度学习,打造思维活跃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1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