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薇 程启旺
(南京交通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南京)
一、认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泛指与思想政治理论相关的教学系列课程,不仅是学校进行科学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还是学生认识并提升自我思想道德认知的一种途径。“课程思政”泛指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关课之外的其他课程(包括专业系列课程、通识系列课程、实训系列课程等),同样需要在教学设计及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想教育的内容,在课程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把思想教育传递给学生,达到树立其正确价值观的目的。由于“课程思政”的理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运用得还不够成熟,以及专业课教师已经习惯了以往“专一”的教学模式,所以,一些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偏差,不能很好地挖掘专业课背后的思政内容。以南京交通中等专业学校的调查为例,通过对该校各任课教师情况的了解,多数教师虽然知道“课程思政”理念,但是表示虽然认同这一理念,但是较难将思政理念融入自己的课程中(如图1)。因此,如何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其与思政课程的育人理念达成一致是当前学校探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有效途径。
图1 对“课程思政”这一理念的看法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既有共性又有不同。共性是二者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合力育人作用。就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学校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高品德、高技能的“三高”人才。区别是,它们在思想教育中又各有侧重。首先,在育人内容方面,二者侧重点不同。思政是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必修课程,更多地侧重于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把德育内容传递给被育人,是职业院校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来源。而“课程思政”则是结合专业、通识和实训等课程内容,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思政内容,融入其课程中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有意识地把课程内容背后的人物、故事和规律等体现出来的精神作为思政教育和价值引导融入专业、通识或实训等课程的教育实践中去。所以,任课教师不能把专业课程上成思政理论课。其次,在育人方式方面,二者侧重点不同。思政课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直接引导作用,为其他专业课程起到示范作用,它是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成长的核心课程,课程思政对学生起间接引导作用,二者不可混淆。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育人内涵首先,教育目标的一致性。职业院校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技能的优越条件之外,还要注重为社会培养有素质、重责任、能担当的高技能综合人才。就学校工作者而言,需要思政教师、其他学科教师甚至是行政管理人员和班主任共同努力、共同作用。就职业院校而言,需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为教师提供较好的育人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组织制订行而有效的教育计划,学校只有从根本上重视这一问题,教师才有施展思政教育的空间,这也是职业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背景下,只有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才能促使职业院校制订全方位育人的策略方针。由于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水平、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相较于高校学生要略低一些,因此“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要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大力关照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认知能力、文化水平、个人素养,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思政教师和任课教师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理论知识有趣化、专业知识实际化,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课堂内外的育人作用,创造更好的学生成长发展的优质环境。
其次,政治立场的一致性。“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统一政治方向,“课程思政”在践行过程中需要体现政治性,以国家整体作为出发点,树立大局意识,与“思政课程”共同推动学生对国家、政治、文化和生活等正确价值观的建立。学校是学生认识国家和社会的重要阵地,广大教师自身要不断强化意识形态建设意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深入阐述科学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引导学生拥有更积极乐观的心态,热爱国家和社会。同时,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扩大,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态势逐渐显著。学生还处于受教育过程中,看待问题比较片面化,有时候不能正确区分信息的真实性,需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师正确地解答和指导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用符合社会价值观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简单来说,两者要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在有关国家以及政治大局方面,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引导学生。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探讨关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育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1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