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审美引导
雷小平
(甘肃省清水县秦亭镇秦亭中心小学,甘肃 天水)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一直是重要学习内容。古诗词不仅是我国古代诗人抒发自身情感的重要载体,也能直接展现我国语言文化的精炼之美。此外,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资源,教师细心挖掘,巧妙设计,必然能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古诗词是我国上下五千年文明中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其中耐人寻味的意境、唯美的意象等,不仅是引领学生走进诗词、品鉴诗词的绝佳切入点,更是培养学生高级审美的重要依托。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更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中便包含了审美与创造。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牢牢抓住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黄金阶段,充分挖掘、利用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元素,在带领学生品鉴诗词内涵的同时感受古诗词意境,正确理解古诗词意象,紧扣古诗词之魂,有效渗透审美教育,促进学生审美与创造这一维度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深入意境,涵泳推敲(一)体会古诗词意境营造中的以动写静古诗词中一般都会蕴含相应的意境,意境营造也是我国古代诗人在诗词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古诗词中的意境指的是作者的情感与情景的交融,是一种十分高深的艺术境界。一般古诗词中的意境分为动态与静态,但这二者往往不是相互割裂的,在意境营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相得益彰,这样也更能彰显古诗词的灵动之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使之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古诗词中的意境之美,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中的《鹿柴》,其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一句,通过“不见人”“人语响”的动静对比,十分细腻、精妙、传神地刻画出了“静”,教师需带领学生反复品读,使其领略到作者通过动态描写所营造出的宁静的意境。教师还可以通过相应的视频,为学生还原诗中的意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动中有静、以动写静的意境营造手法,体悟诗句中的意境美,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将这种写作手法迁移到自己平时的写作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创造能力。
(二)品读古诗词中的关键字在古代,由于诗词创作讲究格律,诗人在创作过程中需对每一个字精雕细琢,也由此为后人留下了无数文字隽永含蓄、一字一词均包含丰富内容的经典诗词作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一关键点,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找到诗词中的关键字,即诗眼,找到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而使学生能够透过诗眼把握整个作品的精髓,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中的《泊船瓜洲》,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为我们所熟知的千古名句,这主要得益于这一句中的“绿”与“照”两个关键字,这两个字前后照应,相得益彰,使诗神诗旨——浓郁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就这两个字进行深入的剖析与解读。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到这两个字的精妙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采取替换、对比的形式进行探究,如将“绿”字换成“到”“过”“入”“满”等,并让学生结合整首诗的内容,在脑海中想象换成“到”“过”“入”“满”等字后能否构建出同样的意境。对比下来会发现,这几个字均为动词,没有“绿”字巧妙。这一句中的“绿”是名词动用的手法(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读到这个字便仿佛能看到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江南美景,整个意境更为立体,加上一个“照”字,更能体现出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通过这个环节的对比、推敲,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整首诗所传达出的情感,在与作者产生共情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素养。
二、立足意象,把握情感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情十分关键。而对作者情感的有效把握,离不开对古诗词中意象的感知。在古诗词中,意象是寓“意”之“象”,即诗人用以寄托情思的事物,如月亮一般寓为思乡、怀人,梅花一般代指人格高洁。为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抓住这一关键点,带领学生立足诗词中的意象,进而有效把握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情,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从意境到意象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1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