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林
(厦门双十中学,福建 厦门)
历史记录着一个民族和个体生命发展的历程,在生命与生命的碰撞中,历史教师要善于捕捉生命教育的契机,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深度思考、深度讨论,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生命观。本文旨在以历史课堂为现实阵地,充分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与讨论,在深度思维的碰撞中,初步形成科学的生命观,实现个体生命的成长。
一、历史课堂是进行生命教育的现实阵地生命教育作为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责无旁贷。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借助历史材料,在学生的深度思考和讨论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培养学生博爱的情怀,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从而形成科学的生命观。
科学的生命观就是充分认识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努力实现个体生命的成长,并将自己的成长发展与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结合起来,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共赢共生。在历史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重视和实践。
历史上有太多努力实现个人价值,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伟大人物和典型事件。历史教师必须充分发掘这些历史材料的内在价值,努力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和感悟这些历史材料,深度思考,深刻讨论,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以二战时期为例,德国法西斯灭绝人性,大肆屠杀犹太人,个体生命在强权暴政下是那样的无助和脆弱,但也有人甘冒生命危险,拯救下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历史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相关的史料和史实,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讨论,充分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历史材料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活水源泉2011版课程标准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学活动建议是:“搜集有关材料,揭露德、意、日法西斯反人类的暴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搜集有关法西斯暴行的历史材料,通过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充分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一)环节一 艾希曼的恶阿道夫·艾希曼是法西斯德国秘密警察犹太处处长,二战期间,大肆屠杀犹太人,其中大约200万犹太人被屠杀与其直接相关。二战结束后,艾希曼被捕入狱,后来从狱中逃走。1960年5月,以色列特工将艾希曼秘密逮捕归案。第二年4月,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接受审判。辩护律师给他做了无罪辩护,其理由是屠杀犹太人是德国法西斯政府的命令,艾希曼不过是一个信奉行政忠诚、坚决执行命令的人。艾希曼也始终不肯认罪。
——章敬平《平庸的恶》
问题1:艾希曼只是在单纯服从上级的命令吗?
问题2:如何评价艾希曼及其同党的行为?
学生经过讨论,大致形成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艾希曼无罪,或者罪行不大。因为他只是在忠实执行上级命令,他是一名军人,如果不执行上级命令,他可能因此被送上军事法庭,或者本身被处死,他自己无力对抗强大的国家机器。另外一种意见则认为艾希曼有罪,罪大恶极。因为生命是最为宝贵的,无论怎样,都不能伤害他人的生命。况且艾希曼是一个成年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思考。
教师总结: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形式或借口去残害生命,这是社会的底线。艾希曼拒不认罪,丝毫感觉不到任何愧疚,就是因为他内心丧失了起码的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分析“艾希曼的恶”,引导学生认识到树立科学生命观的重要性,认识到人性永远不会终结,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尊重、敬畏、珍爱生命,呼唤人性。
(二)环节二 藏在瓶子里的生命波兰人艾琳娜是华沙的一名普通公民,是社会福利部门的一名高级主管。面对德国侵略者对犹太人的暴行,她利用各种商店作为掩护,为犹太人提供种种救济物品。1942年,华沙近50万犹太人随时有被屠杀的危险,艾琳娜组织了一个“地下网络”,专门帮助犹太儿童逃出魔窟。他们冒着极大危险,以救护车司机、社会工作者等多种身份,冒死多次进入犹太人区,将2500多名犹太儿童藏在棺材、尸体袋等,偷偷带出。艾琳娜专门制作了一份名单,记录儿童信息,将其装进瓶中埋在树下。二战结束后,艾琳娜根据名单将部分孩子还给了幸存的犹太父母,但大多数儿童却成为孤儿。
——改编自《森德勒比辛德勒救人多一倍》
问题:艾琳娜作为一名普通公民,为什么会冒死拯救那些跟自己毫无关系的犹太儿童?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艾琳娜以及那些拯救犹太儿童的参与者表现出的是一种大爱,他们内心是善良的,充满人道主义精神。艾琳娜及其同事在冒死拯救犹太儿童的大爱之举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深度思维视域下的生命教育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1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