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刘炜 李远博 罗天宽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5期
[摘 要] 新农科的提出对涉农高职院校发展具有重要意義,为了厘清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通过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与主干课程设置与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课程进行比较,阐明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充分性与必要性,从理念、方法、路径、标准四个维度分析新农科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机制与路径。[关 键 词] 新农科;人才培养;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5-0048-04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使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高职院校与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不断研究、探索的主题[1]。新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新的职业种类层出不穷,既为高职院校发展创造了重要机遇,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我国农业发展在生产组织方式与产业结构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对涉农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中办、国办联合发布文件提出了“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农科要求传统农科转型升级,与其他学科融合发展,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农业人才[2]。新农科高职教育能够借此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农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教育,成为涉农高职院校的机遇。但部分高职院校受限于师资力量、硬件设施、优势专业等原因,一定程度上造成技能型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所以改革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势在必行[3]。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即“双高计划”。“双高计划”的提出,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双高计划”提出的改革发展任务和产业转型升级下人才结构的调整需求,要求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教学与技能增长方面,更需要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本文将“新农科”本科专业设置与专科专业设置作比较,新农科课程作对比,从理念、方法、路径、标准四个维度分析新农科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模式。
一、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一)传统课程体系无法满足新农科的建设要求
2022年8月31日,教育部发布的《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主要针对本科院校专业进行引导性设置,围绕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食品与健康、乡村发展五大领域设置了12个本科专业,其主干学科与课程设置如下。(见文末表1)
本文选取湖南农业大学农学课程作为传统课程,农学专业是湖南农业大学的传统特色优势专业,设置于1951年,1978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1995年设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官春云院士等多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多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将新农科引导性课程与传统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发现,传统课程以学科为中心,在知识的安排上,从维护学科逻辑结构的严密性出发,强调其系统性和完整性[4]。(见文末表2)
新农科引导性课程更偏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聚焦农学五大领域,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与学科融合,注重多学科背景,课程设置涉及理学、医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大类,并且具有明显应用特征。
尽管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及学院的培养方向设置不同,专业方向的设置也有所差异,但是,全国高职院校中的农学类专业主要分为作物栽培学和作物育种学两个方向。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还未完全摆脱普通高校根据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来设置课程的影响,课程体系设计仍然是按照学科体系下的要求在进行,采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基本模式[5]。
(二)传统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农学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践课程的设置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为学生就业和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6]。但传统涉农高职院校实践课程的类别、课时有限,而且局限于传统农业农事生产,难以将现代化农业技术教授给学生。
近年来,农学不断发展,从新农科的背景来看,学科交叉与学科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农学实践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如传统课程仅聚焦在植物生理学、气象学、土壤肥料学和病虫害,还需要在环境监测、生态修复、农业装备、食品卫生、环境治理等方面开展实训课程,包括计算机技术、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智慧产业,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实训课程。
(三)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完全适应新农科要求
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基本以被动方式接受知识,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传统教学理念以知识体系构建为主,容易忽视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人才培养方向不契合。此外,高职院校学生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行业发展需求了解有限,对未来的就业去向了解不多,进一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求知欲不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有效发挥[6]。
(四)师资队伍建设面临较大考验
涉农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多为作物育种和作物栽培类专业,对教师的实践经验要求较高。教师往往是刚毕业的硕博人才,由高校进入高校,造成教师多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甚至难以满足专业实践课程的要求。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新农科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2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