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张楠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5期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新形势下,五育并举对于推动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存在重技能教育、轻人文素养教育的倾向。加强高职院校美育工作,对于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满足教育对象全面发展需求、传承学校特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不断发展媒介技术,给高职院校美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高职院校美育工作需立足立德树人根本要求,贴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聚焦青年学生心理特点,不断优化教育内容和形式,培养青年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力,需不断完善美育工作的队伍建设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管理评价载体,打造由课程、活动、传播载体构成的育人路径,切实提升美育在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激发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关 键 词] 融媒体;高职院校;美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5-0128-04
美育,对于涵养道德品质、提升国民的审美素养和人生境界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并称“五育”,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必须在重视专业技术技能教育的同时,着力提升工匠型人才的道德修养、文化涵养和艺术修养。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媒介环境发生了复杂的结构性转变,深刻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信息接收方式、审美习惯和话语体系。高职院校提升美育工作的实效性,需充分研究当前美育工作的价值意义、困境挑战,既要关注新媒体环境下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审美需求,又要充分运用媒介条件破解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的难点,更好地肩负起时代赋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使命。
一、融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困境、挑战
(一)高职院校美育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类型教育,旨在培养更多高素质、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从而推动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美育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需要更为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支撑。新时代,加强高职院校美育工作,对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五育并举、协调发展的系统性育人工程,是培养大国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石与保障。(2)教育对象作为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遵循人的‘全面发展观’与学生的职业目标和社会生存需要相融合,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社会的进步需要大批身心健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质量的美育赋予培养对象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时代品格、健全人格及技能修养,同时也是涵养创新精神、开阔胸襟视野的沃土。不断完善美育机制、优化美育载体,有益于为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使其获得良好的文化熏陶和愉悦的精神体验,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3)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承的需要。作为育人场所的高职校园,与一般性的技能培训机构的本质区别在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长期以来,高职教育被认为是高考失利者“不得已”的选择,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吸引力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将美育与职教文化互相渗透,通过艺术创作、作品展示等柔性教育手段灌输职教文化理念,彰显工匠之美、创造之美,有益于培育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社会大众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
(二)高职院校美育工作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受长期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保障力度不足。相较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相对单一,资源条件有限,在美育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方面投入人力、经费不足,普遍存在美育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缺少为职教生量身定制的、贯穿在校学习全周期的系统性美育课程和美育实践活动。大多数院校仅解决了美育课程有和无的问题,存在教师专业单一、艺术课程种类较少、课程资源匮乏等问题,与职业教育特点、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文化审美需求有较大的差距。(2)美育的教育形式单一。课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但审美教育作为一种侧重精神体验和内在感知的教育类型,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不断发展的媒介环境和快速更替的网络文化风潮,使学生逐渐形成“快餐式”審美的习惯,课堂等传统教育载体难以完全适应当前青年学生的美育需求和信息接收习惯。(3)美育的实效性及覆盖面难以保证。根据笔者的观察,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特点编创话剧、舞蹈、歌曲等各类艺术作品并在大学生艺术展演、大学生戏剧节中崭露头角,表现出职业院校特有的文化气质和学校独特的行业文化、教育理念。但优质的艺术作品背后往往是大量经费投入、少数学生参与和受益的现实,存在覆盖面不大、育人实效性难以评估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决策者存在将美育成效简单地与艺术类展演、艺术类技能竞赛获奖成果画上等号的倾向,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在美育中的获得感、参与度和积极性,与“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要求有较大差距。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融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的重点、载体及路径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2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