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门延艳 周丽娟 景霞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7期
[摘 要] 立德树人是当前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了贯彻落实相关教育方针,加快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中,全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阐述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德育目标,并探讨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关 键 词]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思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7-0033-04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和民族前途息息相关,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教育发展状况。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了“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随后党的十九大又着重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1]。急危重症护理学属于一门涵盖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应用课程,涉及许多常规病症的救护、急救、监护技术等知识和技能,和临床各个科室护理工作间的关系密切,也是临床各个科室开展急危重症病人抢救的第一阵地。所以对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教学而言,一方面需要学生熟悉掌握相关专业护理知识和实践技能,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文素养、严谨认真的职业态度、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等,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健康中国”战略需求的高素养、专业化护理人才[2]。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教学极其关键,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价值引领和道德塑造,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职业观念和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三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更好地满足救死扶伤工作需求,肩负起急危重症病人抢救工作的职责。
一、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一)贯彻、执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明了立德树人的具体做法。我们“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则关系到接班人的问题,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包括高等医学院校在内的所有高等学校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按照“二十大”精神的指引和要求,构建全员全课程“大思政”教育体系,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二)医学高等院校育人育才工作的现实需要
新时期,高等医学院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偏重于宏观层面,强调对民族、社会的认同,与医学生专业紧密衔接不足,较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出现学用“两张皮”的现象。因此,高校医学生误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知识点对自己未来职业影响不大,学习中会更重视专业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技能的提升。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思想单纯,可塑性强,但是心智思想尚未成熟,易于感情用事。此外,大学生心理上有积极向上的美好愿望,接受文化知识和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但也极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在这个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论是从教育成本还是从教育效果来看,都是最好的时机。医学高校教师需要在教学上结合当前医学生的特点,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让其自然融入,符合专业特点,且能密切衔接,在立德树人任务上,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精准滴灌,引领医学生把思政教育真正入心、入耳、入眼、入脑,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护理课程高质量教学、全面提升的必然需求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医学临床护理课程之一,其专业知识比较枯燥、乏味,传统的讲授法很难调动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如何提高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兴趣,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加快教学目标从授业解惑转为育人育才,教学策略从单一的传授知识转为多维度培养,教学评价模式从专业能力转向综合素养。通过全方位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可以让课堂变得有知识、有学问、有信仰、有力量。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能成为专业高手,而且能成为思政高手。从源头上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更能在掌握临床护理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渗透出文化自信、理论自信,从而使急危重症护理学成为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的一门学科。
(四)培养高尚医德与职业胜任力护理人才的客观要求
现代醫学模式是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强调以病人为中心,关爱病人,关注社会,要求医务工作者要有救死扶伤、仁心仁爱的职业素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及工作胜任力的培养,必然要求高校教师需用心、用情地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如古今中外大医者的高尚医德、深厚的人文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等使学生入脑、入心。
二、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不足
教师对专业课程中思政资源的挖掘、开发、利用情况,直接关系到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目前,课程思政教学中,普遍存在将思政元素随意融入专业教学中的情况。这种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不仅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而且并未体现出课程思政的育人内涵,影响课程思政教育成效。专业课程有其自身特点,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期间不能盲目套入思政元素,不然不仅无法达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而且容易破坏专业知识体系。
(二)教师课程思政教育能力欠缺
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是关键因素,专业课教师的德育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建设整体质量和成效。课程思政教育能力主要指专业课教师挖掘、整合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教学和专业教学有机融合的能力。但由于教育背景的限制,目前,高校专业课教师中大部分并未接受系统、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培训,缺乏充足的理论储备,课程思政教育能力不足。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2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