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张林杰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9期
[摘 要] 发展至今,我国老年教育已经逐步形成了内容丰富、教育组织形式多样、教育结果遍地开花的大发展局面。但仍然有一些地方对老年人的关注不足,老年人的教育面临着多种困境,城乡发展严重失调,存在城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衡、乡村养老服务受到限制等问题。要想推动我国老年人再就业的高质量发展,达到“老有所为”的新阶段,就必须深入社区、根植于基层,使老年人的健康成长成为一种有效的社会参与途径,把老年教育当作提升社区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还要关注农村老年教育,通过“老有所为”来促进乡村发展。[关 键 词] 老龄化;老年教育;“老有所为”;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7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3)09-0033-04
我国已经迈入人口老龄化阶段,面临着老年人口基数大,老年化进程逐步加快的局面。据国家统计局第7次人口统计,“60岁及以上的老人有2.64亿人,占我国总人口数量的18.70%(65岁及以上人群19064万,占比为13.50%),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我国长时期内面临的一大课题[1]。文章从积极老龄化视角审视老龄问题,探讨其改革实施路径,从老年教育入手,以推动“老有所学”、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要,落实“老有所乐”,改善老年人的生存品质,全面达到“老有所为”新阶段,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对“老有所为”核心内容的理解与诠释
(一)关于 “老有所为” 的基本认识
《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1994—2000年)》明确地把“老有所为”界定为:“老年和身体好的老年人积极参加社会发展,在有能力的前提下自愿投身于社会基础性服务,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化的发展。”这是第一次从政策层次上阐释“老有所为”,其影响十分深刻。一般而言,“老有所为”指的是已退休或退休后继续在职、退休职工复员复岗、参加社会福利及义务工作,但是参与这些工作的前提是在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前提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老有所为”的特定含义也变化为: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觉地投身到各种有利于社会、家庭或个人发展的活动中,奉献自己余生的光辉。
(二)用“Productive Aging”的国际化理念来看待老龄化
“Productive Aging”目前被赋予的内涵为“积极老龄化”,但是它的含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却越来越接近于我们所说的“老有所为”。1996年,世卫组织首次将“积极老龄化”这一理念作为工作指标,2002年经联合国第二次国际老龄会议审议修改后写入《政治宣言》,正式成为21世纪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一个政策框架,想要开发老年人再就业与再为社会服务的潜能。老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经济水平,同时还可以丰富其认知,使老年生活更加充实。“积极老龄化”这一概念的出现,表明了“老人是一种资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2]。
二、赋予“老有所乐”实际意义:探讨我国老龄化教育趋势
(一)老年教育内容丰富
从日常的生活技巧到身体的训练,从音乐形态到外文学习的实践,从诗歌朗读到厨艺的实践,再到老人的日常活动,我国的老年教育活动形式极为丰富,覆盖了老年阶层需求的方方面面。丰富的教学内容,既增加了老人教育的魅力,又让老人在学习中得到了充实和提高。比如武汉老年大学,武汉老年大学针对老年需求的方方面面将课程设置为公共课、专业课和特色课三个方面,覆盖了音乐、艺术、语言文学、生命健康等8个院系。另外,在中国传统艺术方面设有黄梅戏、楚剧、汉剧等一大批特色课程,可供老年人自由选择,充分发挥自己所长。不仅如此,武汉老年大学的烹调课程还专门针对老年健康开设了养生素菜、西餐等,为提升老年生活的丰富性还增开了音乐专业,老年人可以在里面学到越剧、长笛、手风琴、简谱识谱等,涵盖面之广、设计专业之多,成为武汉老年大学的特色[3]。
(二)老年教育成效显著
我国的老年教育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多元化,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果。对老年人来说,老年教育对其发挥自身价值有着重要影响。研究显示,参加老年教育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指数明显高于其他人群,教育氛围、教育体验和教育投入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都有正面推动作用。实践表明,很多老年人在上了老年大学后,都认为精神得到了寄托,生活也更加充实,自身素养以及职业技能都得到了提升。
三、“老有所为”教育实践的瓶颈问题
(一)国内对“老有所为”的老年教育认识不到位
“老有所为”的教育支持生态环境是推动“老有所为”再教育的关键因素。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我国老年人教育重视程度普遍不高,社会各界资源意愿不强,场地、设施、设备落后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我国养老服务体制的缺失。长期以来,中国的老年教育服务机构都是由政府主管的。1999年,老人非学历教育又变更归入文化局管辖。国家因其行政主体的教育功能不足,缺少对各级机关、民政局等部门进行的多种办学模式的协调,其办学经费、场地等来源不确定,常常由办学主体所决定。《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规定,将老年教育划归教育部管辖,并将其纳入终身教育系统中,使其恢复教育的本质。但是,尽管各种政策文件都对“老有所为”的思想进行了大量的论述,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指导方针,致使“老有所为”的教育实践依然在原地踏步。由于缺少政策和体制的环境,使得“老有所为”的社会关注度和支持率不高,“老有所为”社会环境的建设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老有所为”教育支撑条件的缺失,已成为实现“老有所为”赋能全社会的重要障碍。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老有所为”教育发展路径探析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2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