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档案管理的新需求的出现,档案数字化服务备受关注。了解其概况,从现状发现其管理瓶颈,并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档案服务机构及档案服务对象等主体的角度提出瓶颈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档案服务机构 数字化服务 发展瓶颈 解决措施
本文为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号:201411498005)成果之一
1 档案数字化服务的概况
档案数字化是指在文件材料归档后,通过计算机技术、OCR技术(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光学字符识别)、摄影摄像扫描技术等多媒体体的综合运用,按照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要求将纸质版的档案信息转化成电子档案信息数据库的过程。
档案数字化的理论研究最初始于美国,而我国对该理论的研究起步晚尚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目前,已有的研究着重于探索档案数字化概念上的探讨,几乎没有结合各地方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论文研究。而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推广以及电子文件的大量产生,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人工检索和利用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档案数字化提供理论操作依据显得十分紧迫。
国家档案局已经在档案事业总体规划体现出对档案数字化重视。2000年以来,国家档案局出台了一系列的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规范标准,2000年,制定《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 2003年,发布《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2005年,制定《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 31—2005),对档案数字化工作提出详细、具体的方法步骤、管理规范、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这些政策和标准为档案数字化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统一标准,特别是近年来提出“数字档案”、“智慧档案”建设的战略构想,为档案数字化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福建省为例,迄今为止,仅有8%以上的市县区综合档案馆、部分专业档案馆和企业档案馆以及少数单位的档案室已经稳步进行档案数字化工作。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地区无法跟上省档案局步骤的原因是档案数字化的技术不成熟且不经济。因此,多数地区都能搁置一边,只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率先开展这项工作。高成本投入虽然让档案数字化成果微小但也为档案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为规避高投入的资本浪费,许多地区档案馆采取档案数字化外包方式。由档案服务机构进行规模化处理。因此,据不完全统计,通过福建省档案备案的档案服务机构有56家其中有36家提供档案数字化服务,占64.3%。虽然,该省提供档案数字化服务的机构众多,但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受人才资源、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安全保密和市场无序竞争的制约,档案数字化服务正面临发展瓶颈期。
2 档案数字化服务发展的瓶颈
2.1 人力资源制约
在各行各业存在“用人难,留人更难”的情况下,档案数字化服务行业也同样不能例外。福建省某大型档案数字化服务公司从事档案数字化服务已进6年,,因人事更替成本高,收益甚微;该省某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表示从事档案数字化的工作人员少有长期员工。公司中从事基础工且在1年以上的比例约占17%,常常出现用工难问题,而公司中没有招聘到相关开发数字化软件的人才,另一小型档案数字化团队则是分工模糊、管理重叠。这三类公司负责人一再强调开展档案数字化服务缺少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员工,且声明人力资源制约着整个数字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综合该公司情况笔者认为:档案数字化首先亟需既精通数字化软件开发、图像智能处理、系统维护,又熟悉档案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方面的人才需要接受专业高等教育,有着较高的专业水平要求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而培养这方面人才的高校甚少,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其次缺乏善经营、懂管理、能筹划的管理型人才。档案数字化大多工作点多,地区分散,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而目前的中介服务机构大多是技术人员与资金持有者合作设立的,管理经验相对不足,部分机构还存在家族式管理的缺陷,不能适应机构发展的需要。再次,进行档案数字化需要大量熟练掌握扫描技术和图像处理的熟练工人。这些人虽然对知识水平和工作经验要求不高,只要经过简单的培训的即可。但工作强度大,待遇不高,且工作地点不固定,很多人无法长期坚持。上述三方面人才的匮乏,很大程度上制约档案服务业的发展。
2.2 技术水平制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否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决定是否能进行现代化的数字化服务。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档案数字化服务发展瓶颈及其解决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2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