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祝融是华夏族远古时代的火神,其后代经过南迁,成为了南方楚族的首领,并且建立了楚国。祝融一族的南迁将许多中原华夏族文化的因素带去了楚族,如姓氏的改变、凤图腾的出现等等。所以楚族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华夏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祝融;南迁;楚族;文化
1 祝融的族属问题
祝融是我国远古传说中的火神,功德非常大,《白虎通》中曾把他列为华夏族的“三皇”之一。但到后来祝融却逐渐成为了楚族的祖先,并且到现在都被荆楚地带的人们列为祭祀祖先。那么,祝融到底是属于华夏族还是楚族呢?
《山海经·海内传》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这说明祝融是炎帝一支的后裔。《大荒西经》中却记载:“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而颛顼是谁的后裔呢?《海内经》中记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那么由此看来颛顼的祖先是黄帝,那么祝融作为颛顼的后裔,同样也是黄帝的一支。虽然史料记载不同,祝融的祖先有炎帝和黄帝两种不同的说法,但是综合来说,黄帝和炎帝都是华夏族的先祖,所以不管祝融到底属于哪一支,其都是属于华夏族无疑。但是,祝融到底是何人呢?
《路史·前纪八》记载:“祝融氏,号也;祝融,职也,本非人名。”1所以,祝融不是人名,而是一种在一个氏族内世袭的一种职业,而这个氏族逐渐被称为了祝融氏。《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火正曰祝融”,意即祝融是华夏族的“火正”,也就是掌管火种的官职。既然是一种官职,那么祝融肯定就不只是一个人的名字了,就应该是时代沿袭这一官职的人的代名词了。在祝融一族中,又有哪些人担任过“祝融”一职呢?《史记·楚世家》则云:“楚之先祖出自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也,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2。司马迁记载的祝融的第一代担任者为重黎。而《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老童产重及黎”,郭璞注引《世本》云:“老童娶于更水氏谓之娇福,产重及黎”3,这两则史料却说重、黎为两个人,重犯错被革职赐死后其弟黎继任火正一职。 虽然史料对重黎到底为几人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重黎或者重及黎是第一代祝融。在此,我暂且采纳《史记》的说法,将重黎归纳为一人。之后“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作为重黎弟弟的吴回便成为了第二代祝融。而后,“吴回生陆终”4,陆终便成为了第三代祝融。这三代祝融都是隶属于华夏族的官员,是在氏族内世袭的。那么,作为华夏族火正的祝融一族,又是如何成为南方楚族的祖先的呢?
2 祝融一族的南迁与楚族的形成
作为华夏族分支的祝融一族,其活动范围应该属于华夏族地区。《汉书·地理志》记载:“今河南之新郑,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虚也”。《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郑州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也”5。《左传》昭公十七年曰:“郑,祝融之墟也。”由此可见,祝融部落的活动范围大约在今河南郑州、新郑、登封附近。而楚族的分布范围却是在今江汉、江淮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南北、洞庭湖与鄱阳湖之间这一辽阔的地域内。两族的活动范围并不相同,楚族的活动范围在华夏族的南方,所以祝融一族要成为楚族的先祖,必定经过了南迁。
《史记·楚世家》记载:“陆终生六子,坼剖而产之,……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事。”第三代“祝融”陆终有6个儿子,也可以说是6个部落,其中芈姓的季连部落,建立了楚国,并成为了楚的先祖。《国语·郑语》中说:“(祝融)其后八姓……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芈姓夔越不足命也,蛮芈蛮矣,惟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6夔、越、荆即楚,这段史料说明祝融八姓的一支芈姓在荆楚的壮大和发展,并且这也是出人始祖为祝融的最早记载。不论是陆终六子还是祝融八姓,都是祝融后裔各个部落的不同分法,都可以证明是祝融的后代——芈姓的一支进入了荆楚地区并且逐渐成为了楚族的统治者。
那么为什么作为华夏族后裔的祝融部落要迁入当时属于南蛮一团的荆楚地区呢?
《尚书·吕行》记载:“蚩尤惟始作乱,黄帝哀矜庶戮之不幸,……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乃命重黎绝地通天,罔有降格。”这段史料说的是蚩尤作乱,黄帝派第一代“祝融”去平乱。而蚩尤属于古代南方三苗之族。《墨子·非攻下》:“昔者三苗打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大哭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之,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待,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这是禹征三苗的记载。而禹一同征伐三苗的使用“四电”的“人面鸟身”的神,也是祝融的形象之一。《海外南经》记载:“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7。并且在许多楚族的神话中,祝融也被奉为雷神,这与“四电诱之”的神的形象时一致的。由此推断,与禹一同征伐三苗的也是祝融,并且是祝融后裔的芈姓季连部落。季连部落在随禹征伐三苗成功之后,便作为禹的代理人在江汉地区留居下来,并且其后代逐渐和三苗的遗民融合,形成了楚族。在周文王之世,“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熊绎,当周成王时,举文武勋劳之后,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至此,祝融一族不仅完成了南迁,而且还建立了楚国,为楚族的发展和华夏族与楚族的文化交流创造了及其有利的条件。
3 楚族对华夏族文化的继承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祝融一族南迁及其对楚族文化的影响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2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