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田祖佑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1期
[摘 要] 新时代职业教育必须正视学生在学习准备、学习兴趣、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革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提出了发挥混合课堂线上线下融合的优势,构建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差异化教学模式,并通过实践运用验证了教学效果。[关 键 词] 混合课堂;SPOC;差异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1-0033-04
随着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技能型社会的全面推进,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呈现多样化。2022年4月20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4条规定,“职业教育必须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当前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即便小班授课,仍然是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及考核标准,导致学困生“吃不消”,问题越积越多,越学越没有信心,学优生“吃不饱”,缺乏适当激励逐渐失去兴趣,课堂教学“学生中心”成了口号。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技能型社会,为产业转型升级输送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职业教育差异化教学是必然趋势。混合课堂教学模式整合线上线下教学优势,利用线上学习泛在性、在线测试诊断便捷即时性,以及线下的针对性和情境性优势,为实现差异化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从混合课堂特点及差异化教学有关研究理论出发,结合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构建基于混合课堂的差异化教学模式。
一、差异化教学内涵及相关理论
(一)差异化教学思想
差异化教学思想来源,在我国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理念。国内差异化教学研究最早集中在中小学、特殊教育领域。华国栋是较早系统研究差异化教学的学者,他认为,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发展的教学。[1]国外差异化教学理论来源于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最具代表性的差异教学研究者汤姆林森认为,差异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将学生的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成果,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2]曾继耘总结课堂教学差异现象包括三种:作为教学活动起点的学生之间的基础性差异;作为教学活动终点或目标的学生之间的目标性差异;作为学生发展主要推动力量的学生之间课堂活动差异。并进一步提出差异教学应注意的三点:为了差异发展;从差异出发,将差异作为一种资源;开展有差异的,灵活、弹性、动态教学。[3]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差异化教学核心在于:教学活动以直面承认为前提,测评差异为起点,设计并实施差异化教学为手段,实现差异化发展为目的,贯彻因材施教教育理念。
(二)差异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数字化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渗透,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教学、精准教学模式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笔者认为,学生个体差异涉及的不只是学习基础,尚有诸如性格情感特征、学习动机与兴趣等诸多方面,精准测度个性差异并制定完全个性化教学策略,在现有班级授课制下难度太大,且无必要,尤其是职业教育跨界的属性,知识、技能、素质要求随产业需求动态变化,精准与个性化更是难上加难。相较之下,差异化教学既考虑学生个体差异,也承认共性,教学组织中既体现个性化,又有集体与分组学习,充分借助朋辈学习的优势,在知识技能学习中,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开拓创新意识等内化于心,更好地实现思政育人。
(三)差异化教学与混合课堂
混合课堂、混合式教学,是近年来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热点领域,至今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概念,却被很多教学研究者与实践者认为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4],是对MOOC、翻转课堂教学的改良,利用SPOC进行翻转课堂,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师课前将微视频、微课、测试题、学习指导等课程学习资源上传至课程平台,并按计划、分步骤向学生推送各项课程资源,学生可在终端通过课程网站、课程App等进行自主学习与测试,线下课堂则根据需要将线上、线下学习活动相结合。总体上,混合课堂是一种体现“互联网+教学”思维,整合了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学习的优势,在教师引导和辅助下真正实现“学生中心”,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
(四)差异化教学研究现状
在知网文献检索中,关于差异化教学的研究论文,理论类研究居多,实践类研究相对较少,理论研究中,从教育信息化视角研究差异化教学是主要分支,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领域的此类研究尤其如此。实践研究以初中等教育语、数、英等文化基础课为主,普通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相对较少。通过对研究现状的梳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差异化教学原理得到普遍认可,但差异化教学实践难度较大。分析原因,既有差异化教学本身实践困难的因素,也有教学管理及相关制度难以配套的因素,还有课程特点方面的因素,差异化教学更易于且更适合在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为主的课程领域实施,客观知识易检测,学习差异易识别。其次,差异化教学实施受班级规模限制。学生个体差异中,除知识基础这类显性差异外,学习动机、风格、习惯、性格特征等隐性差异难以检测及量化评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有深切体会,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能更细致地关注到每个学生学习风格、学习兴趣与动机、性格特征及有关情感因素差异,并适时做出教学调整,更利于开展分组学习,实施差异教学活动。再次,网络、大数据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为识别个体差异、开展差异化教学提供了便捷途径。学生线上可利用教师推送的课程资源,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自我测评和自我调整,线下教师组织指导、答疑解惑,班级或小组研讨交流,进行深度学习。教师可根据在线学习数据统计分析,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估各自难点及弱项,了解学习习惯、学习效率等客观易测的差异要素。线下可通过课堂观察、提问、交流、课后访谈等方式识别学生主观难测的差异要素,便于及时調整教学进程,合理进行分组学习安排,实施差异化教学。另外,还能弥补单纯线上教学缺少互动与在场感育人方面存在的不足。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差异化教学更适合小班化、客观性知识较多的基础课程教学,并且,借助混合课堂优势的线上线下学习,是当前较易实现且最为有效的差异化教学途径。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基于混合课堂的差异化教学探索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2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