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陈桥兵变是历史上重要的一次武装夺取政权的军事行动,它历来为各个朝代的史学界所关注。其中所反映的政治斗争、军事部署以及义社群体下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令人震惊。尤其是赵匡胤战略安排的全局观念与部队强制性军纪,在当时普遍的军人放纵的世风下显得与众不同,也是其成功的巨大保障。
关键词:赵匡胤;陈桥兵变;政治斗争;军事部署
作为宋朝立国的关键一役——陈桥兵变,它的成功无疑为朝代更替的顺利进行打下 坚实的基础。由于其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与复杂的现实情况下仍获成功,并且打破了五代以来如车水马龙般的国家更替速度,延续了长时段的国家统一与社会和平,故研究其原因对于认识当时历史与现实借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则试图从政治角逐与军事考量的角度审视陈桥兵变的前因后果,并浅析陈桥兵变成功的其他因素。
1 太祖生平简介
五代后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公元927年3月21日),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诞生于洛阳夹马营(其父赵弘殷领军所在之地)。作为具有众多子嗣赵氏家族的长子,赵匡胤自幼不喜诗书,不爱文墨;反而痴迷于舞刀弄枪,行军打仗。五代后晋开运元年(公元944年),时年十八岁的赵匡胤娶护圣营军校贺景思长女为妻。公元947年,他辞妻别家,孤身一人闯荡江湖,立志功成名就。后纳入后周太祖郭威帐下,参与了澶州兵变,开启了其军旅生涯。数年之后,升任殿前都虞候。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担任后周最精锐部队之一的殿前司最高军事指挥——殿前都点检。至此,赵匡胤兵权在握,目标宏大;征途既定,策马前行;野心勃勃,直指帝座。那么,对于如此庞大的一个帝国而言,如何才能排除万难,统一中国呢?身经百战的赵匡胤在数十年的战争生活中其实早已有属于自己的答案。军事力量,财政保障,谋士集团,所有一切的都不可缺少。不过,所有的一切都要一步一步来得到。
2 人事任免权力的掌握
1.巧夺人事任免权。
后周显德六年六月癸已,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史料记载:“癸已,大渐.召范质等人入受顾命……质等出.相谓 日: ‘著终日游醉乡,岂堪为相,慎勿泄此言。”1但一个“等”字不得不令人引起注意。《元史》云:“著(王著)有俊才,世宗……眷待尤厚……以其嗜酒.故迟留久之。及世宗疾大渐,太祖与范质受顾命,谓质等日:‘王著藩邸旧人.我若不讳.当命为相。世宗崩乃止。”2看来,王著嗜酒是实,但却并非酒囊。作为考虑严谨的柴荣而言,在明知自己的大限将至,幼子主国的危险情况下,顾命大臣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政权是否得到延续。
故处于综合因素的考量下,纵然王著具有嗜酒如命的缺点,国家最高领导人却早已了然于心,而且显而易见,其才能与忠诚更为周世宗所器重,是辅国宰相的不二人选。 如此情形下,仅仅因嗜酒与不成体统一理由来驳斥对于王著的任命显然并非完全出于为公为国的目的,“慎勿泄此 言”一语则实际上在无形中使得范质落下把柄,甚至受制于赵匡胤。当时局面则成为了范质主张隐匿了世宗的遗命,为防止自己的这一举动被揭发而影响自己的仕途与声誉,范质不得不想办法笼络赵匡胤。殊不知,精明的赵匡胤反而利用这一点,调兵遣将,趁机更换心腹人员作为禁军高级将领。以致于在范质的眼皮底下完成了兵变的首要一步,在一定程度上顺利地掌握了政治人事任免权。
2.人事任免表现——义社十兄弟“步步高升”。
全程参与郭威兵变的赵匡胤,不仅因功勋卓著而备受提拔,人生开始转折。更为重要的是,他被郭威军事集团所爆发的力量深深震撼。这力量,不但由于政变前期的计划缜密,深谋远虑,还在于在生死未知的局势中,却有一支以兄弟为联系纽带的高忠诚的军事指挥集体为支撑。五代十国,战乱纷飞,武人结社屡见不鲜。一方面,结社可以增强个人和群体在动荡社会的存活能力;另一方面,结社的个体都明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在战争中所体现的团结与忠义远远胜过仅仅希望以军功得富贵的普通兵士。澶州兵变则毫无疑问地体现了这一点,郭威也最终赢得了建立后周政权的胜利。
有鉴于此,在军旅生涯中,赵匡胤建立了一支以义社十兄弟为核心的军事领导集团。用信义加以笼络,用财富加以维系。结社当时,社人的军职大都不高,但在后周恭帝时期,掌握人事任免权力的赵匡胤却不停任命其为高级军事将领。以致于在周世宗去世后的半年中,禁军高级将领人事组成发生了对赵匡胤绝对有利的变化。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军政归一,天下大统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2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