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雨 刘爱春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1期
[摘 要]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多以传统的匹配理论为依据,逐渐受到挑战。后现代生涯理论强调生涯的不确定性,基于生涯建构理论,以生涯适应力为模型,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职业取向、国家所需,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改革,开发学生的生涯适应与发展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驱动力和主观能动性,实现全程、全方位、全员育人。[关 键 词] 生涯建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1-0053-04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及职业领域的不确定性增加,与传统的几十年持续从事某项工作不同,新的技术、全球化和工作的重新设计会要求工作者积极地建构自己的生涯。生涯规划原来是帮助一个人更好地有计划、有目标的实现自我,当下由于社会变化越来越快,如何适应变化,除了找到方向,如何努力落地、怎么定义成功的标准、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如何看待幸福都顯得尤为重要。职业世界的快速变化催生建构理论,传统的匹配理论既不能充分解释动荡不定和快速变化的职业结构,也不能满足边缘和外部工作者的需要,“00”后新时代大学生自主意识更强,对学习深度的需求更大,作为生涯教育的重要渠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面临诸多问题:课程讲授过于理论化、忽视学生的真实需要、未能打通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诸多环节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
(一)以静态人职匹配理论为教学理论基础,忽视职业的不稳定性和动荡性
教育的主体目标是为国家、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生涯课程是一种重要的生涯干预方式,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有力支撑。传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设计底层逻辑是基于职业匹配理论的“知己知彼决策行动”,站在个体角度用经济学评估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稳定自我、认识职业、做出决策并付诸行动。但随着生涯主体环境和客体环境的变化,个体可以跨越组织、岗位、专业、职能、角色等多种边界,短期雇佣关系取代长期雇佣关系,个体可以从事多种职业,拥有更多可迁移的工作知识、技能和能力,职业发展模式呈螺旋式、短暂型、跨边界发展,因而后疫情时代,学生的职业生涯有了更多可能性。
反思生涯课程教学,由于匹配论基于静态的分析,加上课程一般在大一学期开始,学生内在自我和外部职业环境都处在变化之中,原有范式的教学体系逐渐与现实脱节,教育问题逐渐凸显,课堂学风欠佳,很多学生觉得该门课为“水课”,课堂上玩手机、交头接耳的现象屡禁不止,教师上课热情受到影响,教学效果不佳,生涯教育理念、内容和体系有待改变和创新。
(二)依赖西方理论,本土化、校本化研究不足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起源于国外,目前的课程教材体系多由西方理论如帕森斯人职匹配理论、舒伯职业发展理论、霍兰德职业类型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整合而成。国外的生涯规划理论以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为背景,强调价值中立,过于注重个人需求和得失,将个体和国家进行对立区分,追求个人幸福最大化。中国的文化背景、教育目标等与国外略有差异,虽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土化工作在我国已有10余年时间,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西化理论较多,中国化转变不到位,“水土不服”的现象。
生涯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是本土化的重要手段,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必修公共基础课是一门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具有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巨大潜能。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笔者所在高校为一所旅游类院校,十分注重学生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工匠精神的培养,但当前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没有充分利用专业资源,缺少校本特色融入。
(三)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个体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人生涯也具有独特性,触发学生觉察和思考、建构学生想要的生涯是撬动行动的重要一步。在教学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生涯规划课程内容虽然在不断更新,但实践中仍以大班教学为主,教师处于绝对权威、专家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未被尊重。课程教师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有内在动力愿意探索环境,愿意对话过往的经历,有动力改变并规划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从课程育人的角度来看,生涯课程近几年虽然也逐渐加入了新鲜元素,引入了翻转课堂、案例教学、主题讨论等方法,但教学方法上仍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缺乏课后的实践教学,师生互动性较差,课堂学生参与度不高,课程无法做到有针对性的个体辅导,课堂目标的实现上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能力提升、价值塑造,限制了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
(四)考核方式过于局限化,学生行动力差
大学生涯教育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促进学生行动,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金树人老师认为觉察是行为改变的开始,生涯意识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课程考核作为生涯干预的一种手段,其最重要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觉察到问题,进而促成改变。
当前大多数教师在课程考核时仍采取让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方式进行,实践中该门课程在大一上学期开始,此时学生尚未深入探索生涯,决策问题未曾思考,课程内容无法引起学生对生涯规划的兴趣和关注,进而出现以应付为目的的规划书撰写,学生甚至对职业生涯规划产生怀疑态度,难以把所学的知识和工具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理论和实践存在脱节,这违背课程开设的初衷。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基于生涯建构理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研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2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