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李娜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1期
[摘 要] 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教育层面三个维度对专创融合型人才培养的价值进行辨析可知,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是推动我国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蓬勃发展的关键。但仍存在对专创融合教育的理念认识不清、育人目标与时代快速发展不能齐头并进、课程体系之间存在脱节、实践平台搭建不理想、师资队伍建设不强、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基于专创融合教育实施的诸多困境,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围绕“创新”,从转变想法和扎实做法两大方面,通过转变育人理念、重塑育人目标、构建“双创通识性—专创融合基础性—专创融合实践性”的梯度式课程体系、搭建专创实践平台、构建“三师三能”师资队伍和完善评价机制进行专创融合教育路径突破,以提升创新精神与技术技能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生产对高级创新型建筑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关 键 词] 专创融合;人才培养;建筑工程技术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1-0061-0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作报告时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新时代建筑行业发展和国家战略性需求离不开人才发展。2021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纵深推进双创教育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应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专创融合型人才培养的价值辨析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教学理念与模式,从1998年首次出现在国家政策文本已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双创教育在不断被赋予新内涵的同时,新的要求和挑战也伴随社会发展接踵而来,专业教育作为教育的输出载体,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紧密融合就是挑战之一。但在探讨如何培养专创融合型人才这一问题前,首先要对“专创融合型人才培养”有何价值,强调的价值点又是什么等问题进行澄清与辨析。以往学者研究的聚焦点都集中于专创融合教育对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模式改革的促进作用上,但对更为宏观的国家发展层面的意义和更为隐性的社会层面的意义探索较少。由此可见,进一步辨析专创融合型人才的培养价值是亟待厘清的重要问题[1]。
(一)国家层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务院双创计划的战略指向
当下全球已进入数字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双创教育也进入迅猛发展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基于当下国家新的发展愿景,高职教育也要适应新的改变,以新的形式培养当今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从国家层面来看,双创教育开展的基本逻辑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而专创融合可以使双创教育走得更远[2]。
(二)社会层面:凸显社会崇尚创新,增强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导向
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是培养“强国一代”的现实回应[3]。创新发展需要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做支撑,而这类人才在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专创融合教育不是仅仅鼓励部分学生自主创办实体企业,其更重要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双创能力[4]。
(三)教育层面:后教育时代,专创融合变身“领头雁”
当前技术革新速度远远超出我们自身适应性能力的发展,只有更迅速地提升学习能力,更快地升级迭代实践技能,才能适应未来变化的需求。如今教育层次已是后现代教育[5],大学生双创教育已开始往三创(即创新、创业、创造)甚至是五创(创意、创新、创业、创造、创富)方向开展,而创新创业教育也逐渐进入“融时代”。除了专创融合,还包含思创融合(思政教育贯穿始终)、实创融合(实践教育紧密融入)、科创融合(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紧密融入)等等。对大学生来说,在创新教育不断进阶更新的过程中,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入起着引领且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专创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施困境
近年来,双创教育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地位日趋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政策的引导,例如各类双创大赛的举办、双创课程的开设等。由于过度关注各类双创比赛成绩、学生创业率等指标工作,学生的专业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核心能力培养容易被忽视,双创教育没有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导致专创融合虽然得到高职院校越来越多的赞同,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又举步维艰。
(一)專创融合的理念尚未得到清晰认识
专业教育因其具有应用性、技能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强调专业知识的全面性与系统性[6]。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强调综合实践运用[7]。专创教育虽表达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也各有侧重,但本质上存在互补关系。
但从调查结果看,两种教育范式被较多教育工作者分立,认为最终培养的是“生存型创业”的创业者;有的教育工作者则认为专创融合是一种“业余教育”,两者之间的互融会对专业教育的实施带来颠覆和冲击,引起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一系列的改革。如此种种,导致专创融合理念始终不能深扎人才培养模式中。
(二)专创融合的育人目标尚未满足时代快速发展的需求
“十四五”时期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断兴起,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目前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仍以提升技术技能为主,缺少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专业技能与产业和业态对接紧密度不够,人才培养的目标不能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同向同行[8]。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专创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2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