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军利 张彦东 唐春华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2期
[摘 要] 随着职业教育分级分类人才方式的实施,高职院校生源向着高中生、中职生、企业学徒、企业职员等多来源发展,发挥省级高职“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的引领作用,围绕创新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专业群课程体系,共建“双领衔”专兼职教学团队,实施教法改革,建立贯通校企的评价系统等进行探索与实践,解决了当前高职专业群从培养“学校生”向培养“生徒员”转变带来的一系列难题,实践成果获得了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关 键 词] 高职;“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智能制造;高水平专业群;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2-0077-04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完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分级分类的实施,高职院校的培养对象由原来的高中生源逐步转为高中生、中职生、企业学徒、企业职员等多来源生源,这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力、师资团队建设和针对不同生源需求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2]。在高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探索从原来的“学校生(含高中生、中职生)”培养转向“学校生、校企共有学徒(现代学徒制学生)、企业职员(在职培训的职员)”(简称为“生徒员”)的多生源人才培养,发挥高职“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中的名教师在教师培养、团队建设、创新引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的影响力、带动力和指导力,带领团队创新多生源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适合不同生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推进“双师型+工匠型+专家型”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建立满足不同生源且贯通校企的评价系统,形成一套适应“生徒员”多生源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与高水平专业群多生源人才培养的情况分析
在高职智能制造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面对“生徒员”的多来源生源,应发挥高职“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及教师团队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了解高职名教师工作室在新时代的功能定位,以及目前高职智能制造多生源情况下专业人才的培养情况。
(一)高职“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的功能再定位
高职“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是在高职“双师型”名教师主导下,以优秀骨干教师为培养对象,以师带徒和团队研修等形式,共同开展线上和线下、实体与网络相结合的学科研究、教改探索、教学磨炼、管理实践与研究,目的在于促进名教师和骨干教师共同提高,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科研进步、专业发展、人才培养[3,4]。
高职“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是名师引领下的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是促进专业(群)教师成长与发展、促进专业群人才培养提质创优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带动教师团队,推动专业群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点突破和解决高水平专业群人才培养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即人力资源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与职业教育对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之间的矛盾、技术技能人才供与求之间的矛盾,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推动专业群建设与人才培养整体跃升。
(二)高職智能制造高水平专业群人才培养情况
以我校为例,高职智能制造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主要面向区域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聚焦智能化车间层级的智能制造关键技术链及高端装备应用,以重点技术领域发展规划和紧缺岗位群为目标,组织了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组成智能制造高水平专业群。其中,数控技术专业主攻产品数字化设计、加工技术、智造工艺规划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主攻工业机器人集成与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攻智能制造生产线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攻智能制造控制系统集成技术,专业群产教协同培养具备产业链、创新链上企业岗位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打造对接产业群人力资源需求的学校人才输出链,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关联和衔接,增强专业群与产业群产教融合的关联性和精准度,提高人才培养和输出的适应力。
在我校智能制造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教师团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在融合考量培养“生徒员”所带来的培养模式多样化难题基础上,名教师工作室带领团队兼顾考虑在校生和在职生的“学生实践、技能强化、学历提升、企业稳员”四个培养维度,建立了订单班、现代学徒制、职业培训三个培养通道,建设了“分包共享、课证联接、育训统一”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了省级“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和企业国家技能大师“双领衔”的专兼教师培养体系,构建了职业证书标准衔接企业“1+X”证书标准的校企贯通评价体系,将“生徒员”考核结果与企业评级定薪挂钩,创新“双基地”为基、“三道”服务“四维”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三、高职“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引领智能制造高水平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探索
(一)服务“生徒员”培养需求,建立“四维三道”人才培养模型
以我校为例,基于企业人力资源视域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角度,首先,将专业群生源分类为“生徒员”,即学校生、校企共有学徒、企业职员三种身份;其次,将“生徒员”培养途径梳理为学生实践、技能强化、学历提升、企业稳员四个培养维度,简称“四维”;最后,通过构建订单班培养、现代学徒制培养、职业培训三个培养通道,简称“三道”,将“生徒员”培养过程融合为对接“四维”途径开展“三道”培养,即构建“四维三道”人才培养模型,如图1所示。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高职“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引领人才培养实践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2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