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林杉 刘超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2期
[摘 要]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要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通过创新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全面的社会支持系统、激发学生积极的自我教育意识等,帮助高职学生塑造积极心理品质,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关 键 词] 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2-0105-04
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除了要传授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知识,还要立足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健康人格。高职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成熟的关键时期,心理普遍呈现出价值观念多元化、以自我为中心、意志力相对缺乏等特点[1]。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股新思潮,提倡研究心理的积极面,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高职院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可以激发高职学生潜在的积极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积极人格特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新时代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现状
高职学生由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方面容易产生畏难、厌烦等情绪,由于缺乏学习动力,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入学后专业思想不稳定,消极人格特征较为明显,自信心严重不足,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2][3]。而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严峻的就业环境等因素,使学生面临的学业和就业问题愈发严峻,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4]。同时高职学生的社会归属感较低、自我发展困难、缺乏独立判断能力、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加重了学生的焦虑与自卑心理[5]。
有研究表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可能短期内消退,至少要延续10~20年[6]。高职学生作为心理危机高发人群,易受到應激性突发事件的影响,会表现出一些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如焦虑、抑郁等,及时了解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积极心理学融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M.E.P.Seligman)提出。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内在动力,倡导激发人的积极情感,塑造人的积极品质,提升人的自我效能感,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强调从积极层面来探讨个体心理健康问题,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7]。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致力于研究建立积极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系统,培养人类的美德和积极品质[8],通过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来培养多种积极人格特质,使人面对困难时,个体也能通过积极调节和积极动机来做出理智的判断。积极心理学为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带来了新的动向与趋势,让高校在关注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应对,更加重视学生心理潜能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生活幸福感[9]。
(一)符合国家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健全的人格品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还应做积极向上有社会担当的有志青年。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积极心理教育在目标、内容等方面高度一致,为将高职学生培养成合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将积极心理学融入人才培养中,全面塑造学生的积极品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肩负起民族复兴之重任。
(二)有助于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多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过于局限。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多关注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将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少数心理问题学生上,容易忽视众多的普通学生,使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窄,不够全面、科学。积极心理学倡导自我心理调适,鼓励充分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通过融入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和理念,可以进一步丰富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积极心理学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关注学生积极品质的养成,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创新形式,多样化开展活动,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唤醒学生潜在的积极心理因素,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积极人格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有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入积极心理学内容,可以系统地帮助学生了解积极人格的三个方面要素,包括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论和乐观,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品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幸福的感知能力,面对负面情绪时,可以自我调适,选择积极的方式看待事物;面对挫折时,可以充分认识自己,保持冷静做出客观的判断选择;面对逆境时,可以用乐观向上的情绪走出困境。通过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帮助学生塑造积极人格,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2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