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口迁移在人口史研究领域中多有论述,而人口非迁移现象则未有学者涉及。本文借鉴前人关于人口迁移的研究成果,试对人口非迁移现象进行人口学意义上的宏观阐释与论述,并对中外历史上的人口非迁移事例进行比较,以明晰人口非迁移现象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人口非迁移;释义;释例
1 人口非迁移现象释义
对于人口史的学科定义,葛剑雄先生有过明晰的论述:即“对某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全部或较长的历史时期中人口的规模、构成、分布和迁徙等方面的变化过程的记述。”由此,我认为,在某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较短的历史时期中会有人口非迁徙的现象,它正如在长时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人口现象一样,具有我们关注和研究的价值。因此,葛剑雄先生的人口史的学科定义可以更为丰富一些:即对某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大到一个国家,亦或是小到一个村镇)在历史时期的不同维度内(较短、较长或全部)人口的规模、构成、分布和迁徙(与非迁徙)等方面的变化过程的记述。
论述人口非迁移现象,人口迁移现象是绕不开的。人口迁徙,“是人口的居住位置在空间的移动。”而人口迁移的研究对象是:迁出地状况、迁移的对象、迁移的过程。迁移的影响。
借鉴葛剑雄先生主编的《中国人口史》,我们可以对人口非迁移现象进行人口史上的学科定义。我认为,人口非迁移现象的研究是隶属于人口史研究范畴中的,是对于某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理想或较短的历史时期内的人口由于有外力影响或出于自己社会群体某些方面的考虑(如安全、现有生活的维持、文化之间的阻隔)而不愿迁移、很少迁移、拒绝与外来人口接触往来的人口现象的论述与研究。人口非迁移现象的研究对象是基于某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国内外)的社会群体(我们暂且称之为人口群)选择不愿迁移、很少迁移或者减少与外界接触这一现象的背后的深刻背景与深远影响。
但是,不能把人口迁移现象与人口非迁移现象对立起来讨论。二者是互为补充和发展的。人口迁移现象关注大规模的具体的移民过程,如:“迁入地与迁出地的状况,人口迁移的推力与拉力,人口迁移的数量、方向、路线、地理和文化距离,等等问题。”而对此的补充即是人口非迁移的研究关注人口不愿迁移、很少迁移或者减少与外界接触(出于自愿和不自愿的原因)的文化动因、政治引导和其他因素。当然,理想或理论状态下的人口非迁移现象亦须值得关注,它们往往有着重要的文化背景,并对不远的将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2 人口非迁移现象释例
1、人口非迁移的理想状态——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我认为,人口非迁移的理想现象的思路当从老子论述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展开。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所论述的“小国寡民”中的国绝非是我们当今所指称的国家,《说文·口部》指出:“国,邦也。”因此,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中的国即即相当于今天的一个政区。“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中的“重死”并非是囿于安土重迁的观念,而是人口已经可以达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程度,即这个政区的人口有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础。因此,这里的人口非迁移现象是有其深广的社会背景的。老子生活的时代,诸侯国莫不希望自己国家的人口增加,如梁惠王曾对孟子说:“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而老子却反其道而行之,认为无须用人口的增加作为国家强盛的标准,而是控制人口的合理容量和人口数量,保证社会发展对于人口各方面的需求。这样的话,一个政区的人民可以自得其乐,而无须向其他地域的人口进行交流与交换。
不得不说,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中的人口非迁移现象是理想的状态。但是依然有其借鉴意义,即控制人口容量和人口的迁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一个地域人口与社会的均衡发展。
2、人口迁徙后的非迁移现象——福建客家土楼的聚落反映。客家先民的南迁主要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迁移,分别是:第一次发生在西晋末年(公元317-897年)。由于中原地区受“五胡乱华”而动荡,中原士族由中原的晋、豫等地迁至鄂、豫等南部地区和沿皖赣的长江两岸流域,远者至于赣南、闽粤等地。第二次发生在唐安史之乱后(公元880-1126年)。大量中原汉人迫于战乱由皖、豫、鄂、赣等地南迁至相对安宁的皖南、闽西南、粤东北、赣东南等地区。第三次发生在宋室南渡与宋末时期(公元1127-1644年)。诸多官吏士民为避金人南侵迁至大湖流域,后又元军而继续南迁至闽西南、赣东南、粤东北等区域。第四次发生在明末清初(公元1645-1867年)。由于清兵南下,客家先民的一部分又经粤东北迁至粤中、湘、贵、台、川等地。历史上称此次迁徙为客家的“西进运动。”第五次南迁反生在太平天国时期(1868-民国初年)。主要是客家人的太平天国运动队伍战败逃难,加之持续十二年之久的土客械斗又使客家先民西迁之粤西、海南等地,,远者至于南亚、东南亚等地。客家先民虽迁徙外地且受当地风俗的影响,但是他们在道德、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依然保留着中原古风,而土楼就是他们别有特色的聚落形态。首先,家土楼有提供射击用的碉堡和极其坚固的大门,这无疑为客家移民迁徙后呈现的人口非迁移现象提供了存在基础。其次,在客家宗族中有非常明晰的财产制度:整个宗族财产的一半以上均是全族人的公有财产,其余部分是各个小家庭的私产,这就为客家移民迁徙后呈现的人口非迁移现象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土楼中的书院还为客家移民迁徙后呈现的人口非迁移现象提供了文化教育基础。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人口非迁移现象的释义与释例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2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