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汉初到汉武帝时一百多年财政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武帝时期出现了巨大的财政赤字,汉武帝时通过采取对货币的更铸和管理,对商人和商品流通的控制、盐铁官营以及平抑物价等一系列平准政策,通过强大的宏观调控和国家干预的方式影响着财政经济政策的变动,从而来论述武帝时期对财政危机的应对。
关键词:汉武帝时期;财政赤字;平准
本文实为读《史记·平准书》的一篇读史札记。因其叙述了汉初到武帝时一百多年财政经济的发展过程,而本文着重探讨武帝时期财政赤字的形成,如何运用与民争利等一系列平准政策的措施进行了应对和此时的解决,至于危机的彻底解决并不乐观,这也是司马迁所说的“物盛而衰,故其变也”的道理。
1 巨大财政赤字的形成
1.1 战争支出
汉武帝的一生他的穷兵黩武总是收人诟病的,这也并非没有根据。其中军费供给涉及的方面是很广的,《史记·平准书》中对此项的具体开支也作了叙述。在对匈奴的战争方面有过这样的记载:“匈奴数侵盗北边,屯戍者多,边栗不足给食当食者。”都反应出对匈奴战事的扩大和粮食供给问题的的突出。在应对西南夷的战争方面,记载到“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而受钱于都内。”同时对于筑卫也有记载:“又兴十万余人筑卫朔方,转漕甚辽远,自山东咸被其劳,其数十百巨万,府库益虚。”如此所记载的军费供给费用数额巨大远不止如此,当然为解决以上军费问题,本文第二部分在措施中将会论述到关于解决措施所采取的拜粟入爵、入物补官、入羊为郎等财政经济政策。
1.2 天灾应对
在《史记·平准书》中有过两段天灾的记载,分别是黄河决观和山东水灾的问题,记录如下:
“初,先是往十余岁河觉观,梁楚之地固已数困,而缘河之郡隄,辄决坏,费不可胜计。……各历三期功未就,费亦各巨万十数。”
“其明年,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启仓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尚不能相救,乃徙民于关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其费以亿计,不可胜数”。
以上两段材料中就说到由于黄河决口,修筑费用“功未就费亦各巨万十数”,而将其修筑好远不止这个数目,同时应对山东水灾的移民费用就“其费以亿计,不可胜数”,这些都成了一个巨大的财政口子。
1.3 货币问题
恰逢财政支出的口子越大之时,此时的货币又出现了问题,,不得不迫使政府采取措施更改币制。
这时的货币的主要问题是:“自孝文帝耿造四铢钱,至是岁四十余年,从建元以来,用少,县官往往即多铜山而铸钱,不可胜数。钱益多而轻,物益少而贵。”太史公指出此时私铸钱币的现象猖獗,从而导致“钱益多而轻,物益少而贵”这样的经济现象,可见此时的通货膨胀严重。由于通货膨胀严重从而导致货币价值下降。“进半两钱法重四铢,而奸或盗摩钱里取鋊,钱益轻薄而物贵,则远方用币烦费不省。”货币本身代表的价值因分量不足而下降,那么它代表的价值尺度也在下降,这样货币的信誉度是在下降的,对于此时的政府来说便是雪上加霜。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概括,此时为解决当前巨大的财政赤字,武帝将突破口定在了富商大贾的身上,开始了与民争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2 解决财政赤字的措施
2.1 拜粟入爵、入物补官、入羊为郎
“匈奴数侵盗北边,屯戍者多,边粟不足给食当食者。于是募民能输及转粟于边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长。孝景时,上郡以西旱,亦徙复作,得输粟县官以除罪。”卖爵令的使用和军事粮食问题造就了拜粟入爵这一政策。同样由于战争问题而制定的还有“入物者补官,出贷者除罪”,“乃募民能入奴婢得以终身复,为郎增秩,及入羊为郎,始于此”。这几项政策的实行确实是军事需要,只要能解决政府戍边的缺粮缺物等问题,就可以拜得官职,从短期利益来看是有效的,但从长远考虑其破坏性可能会更大。
2.2 改铸新钱
本文上述中曾讲过当时货币的问题,通货膨胀和货币价值下降使得“于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铸造币以赡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为解决货币贬值这一问题而又重新更造铸币,这其实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正是由于货币价值下降的原因,诸侯使用皮币,“有司言:古者皮币,诸侯以聘京”。
除了诸侯使用皮币外,使用最广泛的还是白金,因而又造银锡为白金。“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金有等级,同样银锡白金也有等级区分,具体如下表。
2.3 盐铁官营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试论汉武帝时期对财政赤字的应对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2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