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古至今,中西的荒野(Wilderness)概念不断变化,人们对荒野的认知也不断发展。中西方的荒野观皆经历了从“害怕和恐惧”到“开发和征服”,最后又回到“保护和回归”的超循环。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荒野在思想范畴以及实践范畴的认知和发展异同,分别从文学视角、哲学视角、生态保护视角以及休闲和游憩视角梳理了中西方荒野的定义及其发展历程。通过中西荒野观的比较研究,以期中国能真正认识荒野的价值所在,因地制宜地保护和开发荒野。
关键词:荒野;中西荒野思想;中西荒野实践
研究中西荒野思想比较的前提是确定“wilderness”一词对应于中国的“荒野”概念,或存在其他更合适的译介。复旦大学教授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和《牛津英汉双解词典》对wilderness较为权威的定义均是1、未开发的地区;荒无人烟的地区,荒野;(美)(政府划定的)保留自然环境面貌地区;2、荒芜的地方;杂草丛生的地方。除此之外,中国学者对西方荒野著作中对wilderness的译介都采用了“荒野”一词。侯文蕙先生将罗德里克·纳什著作Wilderness and the American Mind译为《荒野和美国精神》。曾获美国自然文学的最高奖项的西格德 F·奥尔森(Singurd F. Olson)的作品The Singing Wilderness由国内学者程虹译为《低吟的荒野》。
1 文学视角下的中西荒野思想
现代西方文学视角下的荒野概念具有二元性:一方面作者通过荒野意象表达挣脱枷锁,追求自由的信念。荒野因此成为了“希望之乡”;一方面荒野又是危险的象征,丛林险象迭生,遇到的困难层出不穷。
这种二元性的获得与西方对荒野的认知经历过程有密切的联系。《圣经》中近 300 个关于“荒野”的用例将“荒野”描述为贫瘠和荒凉之处。比如:《旧约》中描述道“当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来到‘受诅咒’的荒野,‘那儿长满荆棘,只能吃荒野上的植物’”(赵红梅,2008,p.145)。而后美国文学史上特有的荒野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荒野意象是整个美国文学发展中的主要母题之一”(杨金才,p.58)。据此,文学视角下西方近现代的荒野思想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殖民时期,荒野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欧洲移民与土著印第安人以及其他部落野人之间的冲突。当时对荒野的认知依旧是令人心生恐惧之地,这种恐惧的因素来源于当地野人带来的蛮夷之气。浪漫主义者赋予荒野以新的意义,以18世纪工业革命及其造成的生态破坏为背景,直接反映了浪漫主义者对工业文明和科学主义的厌恶,将荒野作为精神的归宿,对原生荒野的消逝抱有危机感。到了19世纪末,作家们开始了对土地、对自然界的生态伦理观的探讨,突出了荒野与文明、荒野与文化的关系。比如:奥尔多·利奥波德也在《沙乡年鉴》中从生物学的角度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把人们对荒野的需求视为一种人权。
从中国文学的角度来看,乡土文学是对荒野景象呈现最为密集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笔下的荒野图景,自萧红《生死场》第一次有了较为完整而自觉的呈现(叶君,2015)。叶君剖析了中国文学视角下荒野的独特意义:形而上的荒凉、形而下的荒芜。荒芜便是指荒野的现实存在,即“杂草丛生的地方”。而另一方面荒野是诗意剥离之后所达到的一种图景裸裎。“‘荒野’逼视的是‘生存’,是人的 ‘生命形态’”(叶君,2007)。
然而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在开发荒野的过程中并没有停止过回归荒野的精神旅程。谢灵运,王维,苏轼等诗人笔下大量荒野的描写展现了古代诗人对荒野的溢美之情,美国自然文学作家们将他们的作品被称为“中国荒野诗歌(Chinese Wilderness Poems)”,并以《山野家园》(Mountain Home)为名翻译出版 (陈虹,2011,p.112 )。其次,中国诗人将荒野的广阔,山水的意境,田园的风光以及城市的建筑和谐地融合在了一体。体现了诗人们心系黎民百姓的衣食耕种却又朝向荒野、渴望隐逸的回归情结。
2 哲学视角下的中西荒野思想
最初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是生态危机的价值根源。它片面强调分析方法,强调主客二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立,极力倡导人类征服和主宰自然。在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的指导下,荒野被视为人类丰富的资源来源,过度开发荒野成为了一种现象。西方既存荒野概念从去人类中心主义化并逐渐走向可持续发展和重新定居,对荒野的认识逐渐从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转化为一种和谐的整体主义思想,哲学范畴上的荒野争论主要集中于保存与保持、人类中心与非人类中心、整体论与个体论的争论。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文明·荒野·文化之求索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2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