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下高校素质教育改革出现了新的问题和需要,而公益教育模式在提出后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文章通过发现高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国内外高校公益教育现状,以一些高校开展公益教育的实践为例,结合自身对公益教育的探索,分析公益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探索“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团队合作与主动思考相交融”的体验式教育新模式。使公益教育在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改革遭遇困难的当下,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新模式,进一步发挥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学校;公益教育;素质教育
公益教育是一种以教育为手段,通过公益课程教授和公益活动参与,向学生传授公益知识和技能的教育门类;我们提倡的公益教育是一种体验式的教育新模式,它融和公益活动设计,公益活动参与和公益知识学习。而素质教育是一种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模式,其中高校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知识素养、思想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为目的,特别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但是大学生对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需求与高校教育给予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究其原因,还是素质教育落实难的问题。
1 高校素质教育实施中遇到的困境
自1993年颁布《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和1998年颁布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 我国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度日益提高。但是2010年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言简意赅地表示:“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可见素质教育虽然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依然发展艰难。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公民教育当中重要的一环,而在国内,素质教育自明确提出以来,推进艰难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就高校而言,其实施困境主要表现在学生希望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方向迷茫、素质教育活动参与表面化、学校素质教育平台供给不足等几个方面。
2 公益教育的内涵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实践
2.1 公益教育的内涵
我们提出的公益教育一种融公益活动设计,公益活动参与和公益知识学习的体验式教育模式。它可以使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关心社会,并积极负责任地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公民价值观和良好的公民素养。其不仅能传播公益知识,也是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必要之举;公益教育更促进了大学教育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以其独特的时代价值与内涵,已经成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期待。在目前公益教育的发展以及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面临困境的当下,我们建议将公益教育作为新模式融入高校素质教育之中,进一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发展。
2.2 高校的公益教育实践
汕头大学最先将公益课程融入通识教育课程中。它在缺乏公民素养培养和过度重视知识化的通识教育中尝试公益教育理念,在课程目标、内容、管理和评估中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论证了公益课程比公益活动更具有育人效果,阐明了公益活动理论化、课程化的必要性。使大家能深切体会到,公益课程更能促进“全人”目标的实现,更能促进知识和能力一体化,促进全员参与,促进学生利用已经获得的知识服务社会,培养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成都学院的实践中,主要结合高校社团开展,通过对以社团为基础的公益课程模式与纯公益课程模式的比较,证明了社团化的公益活动也能够更好地作为公益教育的组织基础促进其发展。
通过公益教育模式,顺应志愿者工作蓬勃发展的潮流,让大家都“身临其境”地参与其中,促进素质教育顺势发展。
2.3 自身实践中对公益教育的探索
结合上文中提出的目前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外在公益教育领域已有的实践,我们探索了一种融公益活动设计,公益活动参与和公益知识学习的体验式教育模式。
我们进行了三期结合三要素的实践,分别是2014年8月份和2015年2月份的“乙肝与青年公益协力营”(以下简称协力营)、2014年11月份的“青年精英”行动工作坊(以下简称工作坊)。这两年次实践都是通过线下的理论课程培训和实操完成的培训工作,在课程的设置中,我们充分考虑到了公益教育中的课程化、实践性和社团性,融合了理论课程、自发思考、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竞争。课程目标主要以活动对自身和效果影响力、活动参与者主观参与度和活动结束后对成员的跟踪调查来评估。
备注:其中总负责1人,组织策划助教2人,特邀嘉宾5人左右,小组督导一组一人共三人。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公益教育: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新模式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2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