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国家新规定的一项必须课,是将活动和课程结合而成的新型课程体系,对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起着重大促进作用。但是,在当前信息环境下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讨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实际应用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信息环境;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强调以学得直接经验为主,从生活中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和经验课程。
1 从课外活动到综合实践活动
课外活动自古有之,如《学记》中有云:“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其中的“退息必有居学”就是说的课外休息时间也要有课外的练习。
1992年,我国颁布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将“活动”与“学科”并列纳入了学校课程体系之中。1994年原国家教委又做了明文规定,将课程规定为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这就标志着“实践活动”以一种课程的标准进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之中。将活动课程列入学校课程体系,使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共同组成我国现代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单一的学科课程体系,这标志着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2 信息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在实验和探索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也存在着很多认识误区,使得很多学校不能像学科课程一样有效开展进行,实际应用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活动课程受重视程度不足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是小学课程体系中比不可少的一环。然而,很多学校并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已然存在不开课、开课不授课等情况,导致了很多小学实验年级还没有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正常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2 活动课程认识深入不够
信息环境下,,作为新加入课程体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其相关的研究探讨还没有完善,使得学校和老师在对课程的理解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压力,这些问题表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到底该如何定位,它与以往的活动课或者第二课堂之间有着一种什么样的联系?信息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应该如何设计?我们又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上述这些问题都给学校和老师带来了压力和困惑。
2.3 教师专业技能欠缺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面对应试教育所进行的培养培训内容和方式都是固定模式的,是与正常学科课程体系相适应的。这不单单导致了学生素质的片面发展,也使得教师的专业成长方向固定和偏离。而信息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熟悉电脑的操作,了解简单的编程技术,熟知网络资源的搜集和利用等等。若是不跟进时代潮流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话,就难以胜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要求。
2.4 教学设计及辅导落后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整体的活动方案。在活动方案中要对学习内容、目标要求、组织方式和时间分配等做出安排;在组织实施活动课程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条件。这就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没有适合所有学校、学生的教材和教案。概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第一、没有一套普适性的标准和教材作为教师的参照;第二、活动课程所需的信息技术环境的建设需要教师具备高水平的计算机技术与学科理论知识,并需要较长时间来完善;第三、大部分教师的指导水平难以满足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要求;第四、大容量教学使教师难以准确地跟踪每个小组的活动进程并进行适当的指导。
2.5 课程管理和评价不完善
新的课程标准中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每周平均三课时。根据综合实践的这一门课程的特点,虽然实践活动课课时是固定的,但是它教学地点场所会不时发生变化。所以,如何有效监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学校管理必须考量的一个难题。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信息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现状分析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2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