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碑性”是巫鸿先生提出的新兴词汇,主要针对于中国古代的美术和文化,和纪念碑比较起来它的内涵更加抽象,不再是指具体的某一事物,而是从历史学的范畴,指某些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一种纪念和代表意义的特性。巫鸿先生还曾经以“纪念碑性”为主线探究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逻辑,既然中国古代艺术有如此的逻辑脉络,那么中国古代的雕塑是否也可以按照这样的角度分析?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介绍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路线,然后借用纪念碑性的角度分析判断其所蕴含的逻辑形式。
1.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
雕塑在古老的中国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艺术活动。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陶鹰鼎、玉龙、陶猪等一系列陶制雕塑的出现,拉开了中国古代雕塑发展的序幕。由于这一时代还没有先进工艺的出现,人们也开始形成最原始的宗教信仰——对于自然界的崇拜,因此几乎所有雕塑都是采用现有的材料(如泥土)模仿自然界的动物或图案,再经过夸张地抽象最终形成极具装饰性的物品。发展到商周时代的雕塑作品则偏重于动物、人物外形的塑造,此时的青铜艺术发展迅速,因此多出现一些青铜雕塑,后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如图1)
由于只有王侯才能使用铜鼎,鼎成为拥有权利的贵族重要的一种祭祀礼器,再加之此鼎体积庞大、造型庄严、纹饰奇特,因此成为商朝贵族权利艺术最典型的象征。言而总之,这一时期的雕塑多采用一些夸张变形且奇特的纹饰,以达到渲染出一种威严、庄重、神秘的气氛的目的。
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雕塑艺术更成为宣扬王权威严的政治手段,其种类也开始出现多样化,比如建筑装饰、青铜纪念、墓葬明器等方面,最为壮观的莫属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兵勇的形态栩栩如生,人物形象的刻画也精细逼真,从总体看,秦代雕塑朴实厚重、庞大强壮、气势恢弘,具有崇高的审美特征。到这里必须提一下 “武梁祠”,它是山东省嘉祥县武氏家族墓中的一座小祠堂,东汉晚期的桓灵时期所建,祠堂主人事武氏家族的武梁,因此而得名。这也是2世纪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祠堂,距今已1800多年,他内部装饰了大量完整精美的画像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随着时间的流转,佛教思想开始流入古老的中国,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儒家思想发生碰撞和交融,因此统治者利用宗教兴建一系列的寺庙、造像等,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如图2)这些石像雕塑注重细节的刻画,具有夸张的特征和神态,技术也已经相当纯熟,雕塑的形象和主题大都和宗教相关,因而其形象具有神话的倾向,这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对于宗教的崇拜和敬仰之情。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古老的中国也打开了与西方世界交流的大门,丝绸之路的拓展让中国古代的雕塑也汲取了西方的养分,整个雕塑艺术在隋唐时期也大方异彩。这时的雕塑除了宗教造像之外,增添了陵墓雕刻、陪葬雕塑、人物肖像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佛雕作品多呈现典雅优美又不失活泼之美,雕塑风格多样化、技巧也相当纯熟。(如图3)直到宋代,市民阶层逐渐壮大,代表市民审美趣味的观念也开始蔓延,雕塑也因此受到影响,不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的神圣面貌,开始出现一些世俗化、生活化的形式, 这种形式的延续发展最终转变为装饰性、玩赏性的雕塑,此类雕塑在明清时期最为鼎盛,但是相比前期的作品缺少深度的内涵。
回顾过中国古代雕塑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其文化内涵发展的主要脉络可以表示为:原始的信仰(自然界)——巫术(神灵、鬼怪等)——宗教(佛教、道教等)——中西方的融合——世俗化——装饰性、观赏性。
2.纪念碑性
“纪念碑性”的英文单词为monumentality,来源于拉丁文monumentum,本意是告诫和提醒。在国内关于“纪念碑性”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会参考巫鸿先生的研究思想,巫鸿是当今研究中国美术和文化最受关注的学者之一,他编写的《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第一次提出“纪念碑性”,这一概念也成为当时各国学者争论的焦点。“纪念碑性”的提出是相对于确切的“纪念碑”而言的,而且“纪念碑性”的意义更加抽象,对于它的解释可变空间大,还可以避免人们将其与先入为主的传统纪念碑所混淆。
概括可知,纪念碑性是指具有纪念意义的某种精神内涵,可以是纪念神灵、人物、事件或者任何具有纪念意义的东西,并以一些自然或者人工造物为表现对象,使他们可以永久流传为世人所知。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雕塑中的纪念碑性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2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