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维是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在诗歌艺术上的造诣很高。王维出身于官宦之家,精通音律与绘画,王维还好佛道,将禅意融入生活及诗歌创作之中,,他诗歌中所描绘的山水情态将禅的静默观照和山水审美体验合二为一,既体现了山水的清晖,又饱含幽远的禅趣。宋代苏轼曾对王维山水诗作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评价,王维山水田园诗是集空灵诗境和幽美画境、幽远禅境于一体的艺术品,在他的诗中,自然的妙景和心灵的妙境融为一体,充满着诗情画意。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空灵;禅悟;静趣;美感
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空灵”的文化内涵是禅宗的“悟”。禅宗的“悟”是一种瞬间永恒的形而上的体验,就是要从当下的富有生命的感性世界,去领悟永恒空寂的本体。最典型的代表便是王维,王维的很多山水田园诗都在色彩明丽而又幽深清远的意象世界中,传达出诗人对于无限和永恒的生命本体的体验。
“空灵”作为审美形态的最大特色是静,“空灵”是一种“静趣”。它体现了“禅宗”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就是在对生活世界的当下体验中,静观花开花落、大化流行,得到一种自由感和解脱感,得到一种平静、恬淡的愉悦。
“空灵”的美感在于使人超越有限和无限、瞬间和永恒的对立。把永恒引到当下、瞬间,以一种平静、恬淡的心态,从当下这个充满生命的丰富多彩的美丽世界,体验宇宙的永恒。所以“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
1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空灵”文化内涵分析
“空灵”的文化内涵是禅宗的“悟”。禅宗的“悟”是对于宇宙本体的体验和领悟,是形而上的“悟”,而不是对于一般知识的领悟。禅宗主张在日常的富有生命的客观世界特别是在大自然的景象中,领悟永恒的空寂的生命本体,由这种领悟和体验所得到的禅悟和喜悦将生成“空灵”这种特殊的审美形态。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出自《五灯会元》中天柱崇惠禅师和门徒的对话,禅师认为“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便是禅人当下的境界,“万古长空”象征着天地的悠悠和万化的静寂,指本体的空和静。“一朝风月”则显示了宇宙的生机和大化的流行,指的是现实世界的动。只有通过“一朝风月”,对现世的人生世界进行超越的感悟,才能得到“万古长空”的对于宇宙本体的体悟,这种超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即“空灵”。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便是这种“空灵”审美形态的最充分体现。殷璠评价王维的诗是:“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王维的诗境已经出于常境,达到了王渔洋所说的“字字入禅”的“禅境”。试看几例: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写的是傍晚的深山密林,空山之中看不到人的踪迹,但是却能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这种似有还无的体验便更凸显了深山的“空灵”,西天落日的余晖照在深林苔藓之上。这些景色都是傍晚时分的瞬间场景,它们都将消逝于永恒的空寂之中,诗人从“有”悟到了“无”。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这两首诗中,《辛夷坞》写的是在空寂无人的山中,木兰花自开自落,整个世界在“空无”之中,《鸟鸣涧》描绘的是夜静山空的境界,在空山之中,桂花悄然落下,月亮出山,明亮的月光却使树上的倦鸟惊醒了,在山涧之中鸣叫起来。这种寥阔空远的境界让人感受到“万古长空”,但这却也是在静夜春山的“一朝风月”之下被我们体味到的。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在这首诗中,主人翁独自一人坐在幽寂的竹林里,四周空无一人,弹琴长啸是主体生命的活动,但是并无知音,而天上的明月将主人翁内心的孤独引向空寂的宇宙,进一步将“一朝风月”的当下体验引向了“万古长空”的生命本体追寻。
以上这几首诗所创造的的意境是幽静深远的,诗人既写了山林花鸟、明月流水等自然景物,又心合造化,将冲淡幽远含而不露的情感融贯于对景物的描绘之中,表达了诗人对于无限的宇宙和生命本体的体验,刻画出了一种“似有还无”的“空灵”之境。
2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空灵”静趣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空灵诗境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2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