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绘画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学生更愿意画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和感兴趣的内容。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何使学生在每一节美术课中兴趣盎然、体味美感、激发想象、创新作品,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是我们每一位美术老师面临的严峻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美术;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这种教育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助者,以学习者的平等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1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创造之中,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新的探索。纵览小学的美术教材,既有生动有趣的童画、想象画、卡通画,又有中外儿童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画家笔下的动物画、风景画;既有动手操作的工艺品、小制作课,又有走出课堂、描绘大自然的写生课,教师在教学时用有趣、童话般的语言来描绘教材中的画面,可给课堂注入兴奋剂,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绘画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美的教育。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凭借具体形象的的联想进行的,虽然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某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但很大成分上仍然与具体形象联系着。针对这个特点,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 调动感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视觉是心灵的窗户,我们要靠眼睛来提高观察力,所以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思维、鉴别,然后完成自己独特的创造结果。小学生学画要学会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体会生活中的变化,并把观察到的东西加以联想,就能画出更有情趣的画。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贫乏,因此要尽可能地让他们去接触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让他们运用各种感官去了解周围的一切。感知力是一切领域的人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本能力。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感官形式,进行积极的选择是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要使小学生具有一双善于选择的眼睛,就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小学生能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
3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知道,小学生作画开始时都是凭印象来画,常常是别人怎么画,他也照着画,缺乏自己的独立性。正是由于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使小学生的作品多姿多样。实践证明,没有教师的示范,他们也能画出千姿百态、形象色彩各异、充满稚气和美好愿望的作品,那是小学生心灵真实的体现。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在通过观察、记忆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没有大量观察、记忆的积累,就谈不上想象力,因为想象力是学生对原有的事物加工改造形成的产物。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象力,尊重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能力。他们的想象画是不求科学的“真”只求感受的“真”,并不以“像”为标准。创造力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它是在观察与想象之后的灵感状态。以形象思维为引线,在生动有趣的作画中牵动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动作思维、灵感思维的自由发展,引导小学生进行某些相似的改进、相似的综合而后创造,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引领小学生走进自由自在的艺术天地和理想彼岸。培养创造力的土壤是深入生活。生活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事多留心,多联想。创造力的来源是心灵,学会运用自己那颗美妙智慧的心,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闪光。培养孩子灵活机动而不死板,善于联想而不僵化。例如,提供给学生手套的形状,让他们根据手套的外形用填添在手套上增加一些东西,叫它变成另外一种东西,如树、楼房,表现出孩子想象的求异和创造的新意。美术课教学以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根本出发点,鼓励他们敞开理想的心扉,展开理想的翅膀。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点燃他们的创造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潜在探索欲、创造力的机会,调动他们内在动力,使其创造力不断发展。
4 正确认识儿童画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论美术教学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2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