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高职院校由于学校层次较低,其贫困大学生更是面临经济、学习、心理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如何对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进行困难帮扶本文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结合90后在校生成长的时代背景及群体特征,对高职院校贫困生群体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一些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帮扶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帮扶对策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经济困难大学生生涯阻隔、自我效能及其应对策略调查研究” (项目编号:2014JD476)和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2014年专项重点课题“基于生涯适应理论的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体系构建”( 项目编号:14FYHZD08)的阶段性成果。
1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群体现状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学校地处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城市,虽说面向全国十八个省招生,但生源主要来源于苏北五市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和宿迁的农村,每次贫困生建档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带来了三级贫困证明和助学贷款材料,有的班级申请贫困补助的同学甚至达到一半以上。贫困严重影响着这些学生的身心健康,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1.1 经济压力
现在的物价较高,即使是学校里面的食堂也是如此。除个别菜品外,一般一份素菜也要两元,荤菜要4-5元,。处于青春期的同学们胃口好、饭量大,即使是节俭消费,每月在校伙食费用至少也要400元以上,再加上服装、交通、通讯等其它费用,每月5-6百元仅够维持最低的生活标准。很多同学的家庭并不宽裕,家中无力负担昂贵的生活开支,学生还要利用周末及课余的时间进行勤工俭学,以赚取每月的生活费用。经济上的负担成为每位贫困生面临的最现实、也是最大的压力。
1.2 学习压力
很多高职院校的贫困学生都是高考本科阶段的落榜生,因为高中学业基础不好及高考发挥失常等原因才选择了高职院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觉得已经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想在新的学习体系中力争上游,通过学习争取高额的奖学金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但由于高职院校的学习方式和环境与高中阶段大相径庭,很多贫困生出现学习不适应、专业不喜欢等现象,此外,他们还要忙着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导致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减少,继而出现厌学、混天了日等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1.3 环境压力
任何一所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都有家庭富裕和贫困之分,很多家庭富裕的同学在学校出手大方,交友广泛,吃穿用度都追求名牌和档次,同在一个班级或者宿舍里,很多贫困同学产生了心里不平衡、自卑等心态,影响到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生活。另外,在学校进行贫困补助时,也会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推选、公示,这也导致贫困同学出现焦虑、心理压力过大等不良情绪。
2 高职院校贫困生帮扶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贫困生认定难度很大
高校贫困学生的资格认定主要依据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和在校消费情况,可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建档工作都是在入校之初就完成。入校之初老师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消费情况不是很了解,同学们之间也不是很熟悉,导致贫困生资格认定出现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不负责任的老师仅仅凭借简单的调查和了解就对学生的经济状况进行认定。另外,由于高职院校的贫困生源太多,,导致贫困资助名额出现僧多肉少的情况,再加上个别同学碍于面子、自尊又不好意思去申请,形成了贫困生困难等级认定混乱、助学金没有帮助到最困难的同学等不利于班级和谐、稳定的现象。
2.2 学生的诚信意识淡薄,导致建档投机分子增多
近些年,随着国家对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各项补贴不断加大,贫困生补贴金额也不断增加,其中助学金一项就高达数千元。由于贫困生补贴的无偿性,导致部分学生及家长出现了“见钱眼开“的心理,在入学前到当地民政部门开具贫困证明。这就造成了部分家庭并不贫困的学生混水摸鱼,出现在建档的学生群体之中,争抢贫困生的建档名额。
2.3 各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
各高职院校普遍结合自身实际,建立起一套“奖、勤、助、贷、减、补”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但很多学校的相关资助体系和制度多年不变,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导致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问题较多,甚至有很多漏洞可钻,造成了相关资源的浪费。
3 做好贫困生帮扶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将思想引导与经济帮扶相结合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高职院校贫困生帮扶对策探析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2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