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详述了距今4300年山西陶寺古观象台遗址形成地理气候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以及构建了巨大一个天文气象观台,通过观测一年中太阳的变化,准确测定冬至、夏至日出方位,确定季节,制定历法,并将其运用到原始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中国古代先民早期的天文气象学观测系统。
关键词:陶寺古观象台;太阳崇拜
现代学者对于以来有系统文献记载的历史时期的天文气象学发展过程已经做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但是对于没有系统文献记载的商周、春秋以前的早期天文气象学研究可以说是还处于初级阶段。越是在文明早期阶段,文献的记载越稀缺,零散并难以辨识。[1]著名天文学家王绶琯院士认为:“中国有着5000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中国天文学在近代以前以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由于文献记载的缺失,我们对于商周以前上古天文学的发达水平知之甚少,考古发掘弥补了这一缺憾。”著名学者张光直先生认为:“史前人类历史的全部资料,都是由考古学产生的。”从1978年-2003年发现的令人惊叹陶寺古代文化遗址及古观象台的废墟遗址将彻底改写中国的史前史,并在中国科学史,乃至世界科学史上的产生重要意义。[2]本文就陶寺文化遗址做一探索性研究,研究其史前遗址的天文气象地理环境及产生社会时空背景,探究其天文气象观测标志点、系统功能等。
在山西省南部,发掘出距今4300年前陶寺城遗址,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是目前在黄河流域发现新石器时代最大的一座城址,在该遗址中期小城内,发现大型建筑基址II FJT1,2003-2005年该遗址又进一步发掘,发现远古时期观象台遗址,该观象台呈半圆形平台,基址由夯土台基和生土台芯组成。陶寺遗址被认为是先秦史籍中最早出现的“中国”遗迹,它奠定了华夏的根基,同时也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天文气象观象台。
1 山西陶寺城古观象台遗址的地理、气候环境时空分析
1.1 陶寺古观象台遗址产生的气候因素分析
环境科学研究显示,全新世气候环境的变迁在我国北方农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距今11000年左右,末次冰期结束,全新世开始,气温上升并逐步稳定,这为谷物的成功驯化提供了可能,农业处于萌芽状态。距今5000—3000年属于气候波动和暖的亚稳定湿暖期,当时年均气温距今差约2-3度,气候温暖湿润,降雨充沛,植被丰茂,适于木石农具耕作和农作物生长,造就了原始农业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这些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为陶寺文化遗址提供了物质框架和资源基础。[3]
1.2 陶寺地区洪水
图1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位置图
在距今4300年前后,黄河流域在此时期,气候湿润多雨,有一个长时间的洪水泛滥时期,在先秦的文献中,特别是《尚书》、《诗经》、《墨子》、《孟子》中,对尧舜禹时代的洪水泛滥都有详细的追述,“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着为巢,上者为窟。”洪水冲刷后的土地非常肥沃,适于农作物生长,适合原始农业的产生。(图1所示)
2 陶寺文化遗址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时空背景分析
2.1 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距今4300-3900年陶寺文明及文化遗址是龙山时代晚期晋西南地区一支重要的史前文化,处于新石器时期,主要生产工具是石器,其数量多,功能多样性,陶寺古代先民使用石器工具从事农业、手工业、建筑房屋等,尤其是对建设天文气象观象台建筑及观测活动的产生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4]
2.2农业经济发展奠定陶寺文化经济基础,从陶寺遗址碳化植物遗存的浮选中,分析出当时主要农作物有栗、黍、稻谷、大豆、高粱、玉米等。在陶寺墓葬群中发现一件木制“仓形器”,表明当时粮食产量较大,说明农业在古代先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2.3畜牧养殖业造就古人饮食改善,从陶寺遗址出土动物骨骼分析,家养动物有猪、绵羊、狗、黄牛,猪占绝对多数,表明出陶寺遗址先民们获取肉食资源方式以家畜为主,古代先民食用肉类,[5]植物性食物营养值低于肉类,将改善其自身体质,利于大脑的创造性的思维。
2.4陶寺手工业发展,其出土比较精美的漆木器、玉器、陶器等,器型主要有案、俎、几、匣、斗等,将这类文物的历史分别提前了1000-2000年。[6]
2.5在陶寺墓内发现扁壶上的“文尧”二字,用红颜料书写,学者认为“文尧”二字近似于甲骨文的书体,字体笔法纯熟,已脱离文字初始之稚拙形态,被认为是中国目前所知的最古老的中国文字。[4]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中国最早天文气象台及观测系统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2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