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南国
内容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机会,调动学生乐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学习的意识。
关键词:乐学、自信心、精心导学、求异思维
教师教学艺术的魅力在于调动学生乐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学习的意识。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推进教学发展。
一、培养情感,让学生乐于学习。
课程功能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被突出加以强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体验,主动参与的态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1、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情感转化。因此,教师要把课的内容设计得生动有趣,让学生爱上数学课,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新知,并内化为学习动机。在教学中,经常选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素材,通过比比画画,拆拆拼拼、讲故事做游戏等情境,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教五年级下册《统计》时,配合班主任老师,举行一次“联欢会”,让学生们自己出主意筹备会议程序、形式:如如何布置教室,选择什么节目,准备什么水果饮料茶点等。教师可以指点,如果买水果、饮料,买哪些?买多少?用多少钱?这样,统计就成为学生的需要,学生就会自主调查、统计、交流。在活动中,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地学习统计知识,掌握统计方法。
2、树立学习自信心。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的重要目标。由于数学抽象,逻辑思维强,学习起来会感到空调乏味,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至关重要。教师要有爱心、尊重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给学生鼓励、赞扬,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推动其对数学的学习。例如教学乘法简便运算,25×16时,教师出示25+25+……+25让学生计算,并让学生思考
16
后举手到黑板演算。学生情绪高潮,纷纷举手,但也有个别学困生犹豫不决,这时教师微笑地走到他们面前,诚意邀请到黑板演算,一个颔首,一个鼓励转化为他们学习的动力,他们终于能做出25+25+……+25=25×16=25×4×4或25×2
16
×8=400。
3、留给学习“自由”。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要使他们喜爱这种场所,就要改变那种“老老实实坐着听课,规规矩矩举手发言”的传统要求,尽可能让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课堂可以教师提问学生,也允许学生质疑教师。这样学生就不会被动地跟着老师设计的思维圈转,而是心情舒畅地享受学习,交往和发展的乐趣。在练习题的设计上, 也力求让学生多一些自由选择的余地。例如在学生学完“加减法中的一些简便计算”后,教师出示以下若干道计算题,要求学生自由选择5道题进行计算,看谁计算得准确,谁计算得快。267+199;876+132;410-99;1860-167;298+376;499+523;238+184;999-97;387+87;550-298;完成后让学生谈谈各自选择的题目的理由。这样,教师强制的成份减少了,学生体验自由的情感多了,学习兴趣就高了。
二、精心导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导”是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最有效的方法去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学习方法,通过自己努力去发现新知识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
1、教给学习的方法。古人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能使学生终生受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给学生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最佳捷劲。要善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导”掌握方法学习数学,学会数学。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的“比例的应用”,有这样一道题:王叔叔开车从甲地到乙地,前2小时行了100km,照这样速度从甲地到乙地一共要3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远?象这样的题目,学生有多种解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最佳的方法,让学生自由发言,自我评价总结。有位学生说:以前学过许多应用题所反映的数量间存在着比例关系,根据比例意义解答较方便,在解答时要先判断题中反映的量成什么比例,再例出比例式进行解答。这样让学生自我概括,自我归纳,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
2、激发学生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热情,导之善问,迁时点拨,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空间。例如:“一位小数”教学时,当学生知道1角可以和小数0.1元来表示后,引导学生对0.1元进行质疑:看到“0.1元”你想到什么?有的学生问:为什么要在前面写0?有的学生问:这里的0与1之间为什么要写一个小圆点,这个小圆点表示什么?有的学生问:1角为什么不写成1.0元?……这些问题基本上提出了本课的重点与难点,也迸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火花。
3、引导学习的反思。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展示结论的过程,而是在教师指导下,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和创造等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逐步形成自我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学会分析成败的原因,获取经验和教训。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获得数学的知识和数学的方法。例如:教学完六年下册《圆柱与圆锥》后,让学生测量鸡蛋的体积。学生们各显神通,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有把鸡蛋看成近似圆柱体来测量;有把鸡蛋捣碎装入规律容器进行测量计算;有用像皮泥模拟原鸡蛋造型后捏成规则体形进行计算等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一活动的评价和反思,找出共同点,总结出数学学习中的“转化”思维。这样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会成为过眼云烟,对后继学习起了积极作用。
三、拓展思维,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决定一个人成功的主要因素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营造和谐的情境,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求异,发挥创造潜能。
1、创设和谐情境。和谐的情境是创新意识的动力。实践证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须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善待学生,和谐师生关系,以促使学生思维敏捷,想象丰富,乐于思考,敢于质疑,这就是创造的萌芽。例如:练习下列题目:已知a×3 = ×b= C(a、b、C都不等于0),请把a、b、C三个数按大到小顺序排列,并说明理由。学生在充分思才后,纷纷举手回答:有说:三个式里的已知分数的特点:a>1、b<1,c=1,这样找出b>c>a;有说:把它想象成翘翘板,等号两边相等,可判断a<伙伴重,那么a就是最轻;b的伙伴最轻,即b就是最重,即推出b>c>a。学生的想象闸门一打开,就能做出别出心裁的设想,提高了创新能力。
2、鼓励质疑问难。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提问,并不断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面积”中的“梯形面积”时,先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梯形的图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然后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后计算面积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2?”等等。这样鼓励学生自己探索,敢于质疑,为创新意识铺设道路。
3、引导求异思维。求异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能力,运用已知的知识去探索分析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探究新颖独特的新途径。例如:某修路队计划修一条长1600米的公路,前5天修了全长的20%,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还要多少天?同学们经过剖析,交流做出以下一种解法:①(1600-1600×20%)÷(1600×20%÷5),②[1600÷(1600×20%)×5]-5,③[1600×(1-20%)] ÷(1600×20%÷5),④(1-20%)÷(20%÷5),⑤5÷20%-5,学生从不同角度列出算式,每种列法都体现一种思维方式,在求异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课程改革中,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先解决学生乐学,自学及创新是至关重要的。既要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又使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陈巷中心小学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让学生乐学、自学、创新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3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