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平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而《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7—9年级)的学生阅读从阅读的速度、方法、目标等多方面则一共提出了15条要求。其中第三条、 “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这三条要求集中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要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却是无限的。怎样在有限的生命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怎样教学生读好书,就成了一个问题,我想只有采取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和效果。
一、 读书贵博览。
所谓“博”就是广泛,所谓“览”就是看、阅读,不言而喻博览就是指广泛的阅读书籍,形容知识面丰富——这是我对博览的理解。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书籍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史书能致远。”这是古代先贤读书的经验。肖博士说:“博学能够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开掘我们生命的深度,提升我们生命的高度,是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纯净和厚重。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是一种姿态,一 种开放的姿态,一种学习者的姿态,一种诚实、谦逊和求实的姿态。因此,“博览”与“习惯养成”这两个词之间的关联非常密切。因此学生博览群书是必要的。
二、 读书贵有疑。
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疑能打破迷信。盲目地迷信书本,这是读书的一忌。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因此,要打破对书本的迷信,避免陷入盲目性,就要让学生在读书时大胆见疑。在这方面我给他们举了清代著名学者戴震的故事。有一次,私塾老师给他讲授朱熹的《大学章句》,讲完“大学之道”一段以后,照本宣科地说:“这章叫《经》,是孔子的话,由曾子记述的;以下十章叫《传》,是曾子的见解,由曾子的学生执笔写出来的。”戴震问道:“老师,你这样讲,有什么根据呢?”“这是朱熹说的呀!”老师理直气壮地回答,满以为抬出“朱夫子”来,就可以解决问题了。“朱熹是哪朝人?”戴震歪着小脑袋问。“宋朝人。” “孔子、曾子呢?”“周朝人。” “那么,周朝与宋朝相隔多少年呢?” “将近2000年了。” “既然如此,那么朱熹又是怎么知道的呢?”戴震幼稚的小脸充满了疑惑,塾师一下子被问住了,一时竟想不出用什么适当的话来回答。塾师笑着摸摸戴震的头说:“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
疑能增进兴趣。读书如能以疑见读,其味无穷。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悟。”学生只有善于思考,勇于置疑,书本上的知识才能为我所用,用他人的知识,丰富自己的人生。
三、读书贵勤记。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致用。在我们身边,有的学生真是读了不少书,却如过眼云烟,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读书笔记,对纠正学生读书陋习,使自己慢读、细读、精读,加深理解,促进消化吸收有好处;对“积学以储宝”,增强识记和增强积累,进而增加知识有好处;对日后搜寻、复习与应用,免受“踏破铁鞋”之苦;作笔记,对于提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和本领有促进作用。有了五花八门的笔记,有利于自学,做到需要资料时信手拈来,得心应手,取得良好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是一项持久的工作,需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使他们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对他们个人,于对整个民族,乃至对整个国家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单位:乌兰浩特市第九中学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浅析读书习惯的养成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3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