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也称为“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中又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明确地肯定了语文教育的多重功能和综合性质,肯定了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同时肩负着美育的使命。但是,纵观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有少数语文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美的熏陶,忽视了通过文本对学生进行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如阅读教学中,教师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肢解为孤立的字、词、句,课堂上纠缠于离开了课文整体背景的字、词训练,使学生不知所措。缺乏审美教育,就打动不了学生的心,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帮助教师完成这项任务。
一、以教材为依托,利用多媒体通过课程文本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思想健康,文质兼美的作品,其中不乏名家名篇,这些作品里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内容,教师在深入文本、钻研教材中要善于挖掘蕴含在作品中的美学内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文本,启迪学生的审美思维,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浸染,得到美的启示,从而进入美的境界;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享受豁然开朗的愉悦。
1、利用多媒体视频,带学生入境,在感情朗读中体验自然美。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借助多媒体,通过朗读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
《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抒情文章,课文紧紧抓住了桂林山水的各个特点,配以优美、简练、生动、传神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为了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我先播放了桂林山水的视频,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同时注重了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会。
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在作者的妙笔之下,漓江的水与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现它独特的美:“静”“清” “绿”。作者荡舟漓江后情感的流露,视觉的与众不同,写法上的温婉细腻,使每一位读者都置身于美景之中,陶醉于美景之中,优美的多媒体视频将学生带入情境。而欣赏美景的同时,那一串串文字又仿佛是灵动的音符,为读者奏响漓江水优美的乐章。我让学生抓住了 “波澜壮阔”“水平如镜”等词语,这是一组对比,读的时候语气的对比要突出,“这样”需要重读,领起下文。“静”“清”“绿”是强调,呼应上面的“这样”。对于漓江的赞美,读时用舒缓的语气,经过朗读的指导,学生似乎随着作者走入了那连绵不断的画面,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受到美的熏陶。
2、在配乐朗读中,品词析句中感悟人性美。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字词的妙用,语句的含义,让学生在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要求学生找一找文中描写父子的哪些句子令你感动?用笔画下来,说说感受,如:从“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中通过“挖”及想象其它动作词,更深一层的感悟父亲的劳累,和这种了不起的伟大的父爱。在感受父亲的伟大时,我还利用时间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感悟父亲挖的时间的漫长,从中体会到父亲挖的决心。从外貌的描写中,抓住“满脸灰尘”“布满”“破烂不堪”等词语,感受父亲的疲惫与辛苦。
再如,感受儿子的了不起:抓两个句子,其一是儿子和父亲的第一次对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抓住了“一定”“总会”等词语,了解他对父爱的坚信不疑,展现出了儿子勇敢的一面。其二是第二次对话“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儿子让其他同学先出来的画面,抓住“让”字感悟儿子是一个舍己为人的孩子。这些都源于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是连接父子感情的一个基点。让学生体会到阿曼达的无私,先人后已,灾难面前镇定,从容的品质。感悟到人与人之间先人后己、无私无畏的人性美。
3、借助多媒体电影,在创设情境中感悟精神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受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要为他们创设情境,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先播放一段《狼牙山五壮士》的电影片段,将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老师指名读课文:初读想象五壮士的形象。接着通过“顶峰歼敌”的影片回顾为他们创设的情境,体会五壮士与敌人作战到底的目的,是为了部队和人民,更加为了祖国,所以,学生对五壮士无比崇高敬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在学生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并把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在讲“顶峰歼敌”时,演示五壮士在顶峰用石头砸敌人的壮烈场面,使学生像五壮士一样“进入阵地”,学生深深被五壮顽强的英雄气概和高度的革命责任感所感染。为了突破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这个难点,通过教师范读和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片段,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理解五壮士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对祖国无限依恋,对人民无限热爱之情,体会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感悟到革命战士的精神美、思想美,更加清楚地了解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的祖国。
二、拓展课外阅读资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新的教改要求,新的形势,新的教材,新的任务建立起新的思维方式,完成思维方式更新,就需要有新的办法和思路,采用课内外阅读相结合,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课外延伸,以一篇带多篇,鼓励孩子们阅读大量的书籍,在教师的帮助下,将文本归类,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赏析方法,通过课内阅读、课外拓展等语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中,我注重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学习方法,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利用多媒体,孩子们上网、搜集资料,引导学生爱读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教会学生从文本中发现美、欣赏美,同时探索出提高小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创建有效的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文本中感悟自然美、人性美和精神美,受到美的熏陶,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在教学《触摸春天》一课后,我们进行了拓展阅读,让学生阅读《爱的声音》和《我看见了大海》。《触摸春天》告诉我们谁都有热爱生活的权利,通过“拓展阅读”可以将学生已经获得的感受延伸开来,使他们获得对生命的多方面的认识,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此外,还进行了拓展习作,写一写身边关于生命的故事,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通过对课内、课外的整合,孩子们写出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如有的学生从残奥会上感悟到了残疾人坚韧不拔的精神;从小草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感悟到生命力的顽强。同时,孩子们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了许多如何改变自己,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想法。有的孩子说:“以前我遇到什么事都先想到自己,总抱怨爸爸、妈妈偏向别人,现在我知道了,只有不断的去帮助别人,生活得才更有意义。”有的孩子说:“我以前总是怕困难,现在我知道了,残疾人比我困难多了,我遇到的困难简直不值一提,我再也不会怕困难了,我会迎难而上。”……通过拓展训练,孩子们更加热爱生命,懂得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我们还组织开展“好书伴成长 书海尽徜徉”系列读书活动,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课文单元主题,不定期地向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课外读物,让孩子们在课外读物中提高审美能力,受到美的熏陶。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审美教育这一课题,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阅读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从而升华美的情感,培育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创造,最终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精神愉悦,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倾听欣赏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利用多媒体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3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