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平衡问题不仅是中学化学知识的重点,也是高考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对该理论中存在的一些极易混淆的几组概念进行了归纳和解析,以供广大学生参考。
一、强与弱的对立
1.溶于水全部电离的电解质是强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用“=”连接,不存在电离平衡;溶于水部分电离的电解质是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用“?葑”连接,存在电离平衡,能够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其电离平衡移动的方向。
2.“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弱酸的酸根离子和弱碱金属阳离子部分水解,能够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其水解平衡移动的方向。
3.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以第一步电离为主,多元弱酸酸根分步水解,以第一步水解为主。水解实质:弱酸根结合H+生成弱酸,弱碱阳离子结合OH-生成弱碱。
4.加水稀释后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用公式“CB=”来判断,溶液中c(H+)与c(OH-)相对大小用公式“KW=c(H+)·c(OH-)来判断。
二、酸性与碱性的对立
1.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c(H+)与c(OH-)的相对大小,即当c(H+)>c(OH-)时,溶液显酸性;当c(H+)=c(OH-)时,溶液呈中性;当c(H+)<c(oh-)时,溶液显碱性。 2.弱酸、弱碱考虑电离,有“弱”的盐考虑水解。
3.强酸酸式盐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H+,多元弱酸酸式盐既能电离也能水解,当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溶液显酸性,如NaHSO3;当电离程度小于水解程度,溶液显碱性,如NaHCO3、NaHS。
4.K值大小可以估算弱电解质电离程度大小,K值越大,电离程度越大,酸性(或碱性)越强。
5.常温下,无限稀释7为限。
三、完全反应与呈中性
1.完全反应:当反应物按照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系数之比参加反应,就认为恰好完全反应,对于酸碱中和反应来说,强酸与强碱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强酸与弱碱碱恰好完全反应,生成强酸弱碱盐,溶液显酸性;弱酸与强碱碱恰好完全反应,生成强碱弱酸盐,溶液显碱性;达到滴定终点说明酸碱恰好完全反应。
2.呈中性:溶液中c(H+)=c(OH-)时,溶液呈中性。
四、等式与不等式
1.分析溶液中溶质的组成及相关的计量。
2.掌握两个不等关系: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
3.掌握三个等式关系:电荷守恒、原子守恒、质子守恒,能够书写Na2CO3和NaHCO这两类具有代表意义物质的三个守恒关系。
4.注意等体积混合后,溶液浓度为原来的一半。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几组概念比对巧解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问题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4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