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说话就是把“内部言语”转换为外部言语。不会说话,实际就不会思维。书面语言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口头语言的发展,将会促进书面语言更加通顺、丰富与生动。
叶圣陶先生曾就“语文”学科的命名,作了精辟的说明: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语文应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的内容。儿童的口头语言比较贫乏,不仅影响到书面语言能力的提高,也束缚了儿童思维的发展。一个人不善言语,思维又怎能发展,作文能力怎能提高呢?
农村小学生见识较窄,锻炼机会又少,见了生人都会羞怯,语言较贫乏,大脑里储备的信息少,作文能力较低。为改变这种观状,我在班级开展一系列“说”的训练,大大提高了作文能力。
一、大力推广普通话
闽南地区的方言是学习普通话的一大障碍,也是学生作文时的一大困难。为了克服它的影响,我在班级中大力推广普通话,要求学生课内、课外坚持讲普通话。并成立“普通话督导队”,督促大家讲普通话。起初大家讲得不自在,表达不流畅,甚至无法表达某些方言。大家互相纠正、互相帮助,渐渐习惯了、流利了,慢慢地形成了一股风气。普通话讲熟了,大家觉得挺有趣,有空“呱啦呱啦”谈个不完。渐渐地话题多了,面广了,脑子里的东西也多了。嘿,作文课我刚亮出题目,大家就讨论开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我适当地点拨,一篇篇成熟的习作“应谈而生”了,真可谓水到渠成。
二、教学中强化“说”
教学中有许多有利因素让学生“说”,我重视听读写之间的内在联系,强化听说训练,发展听说能力,使听说和读写互相促进,协同发展。通过口头组词造句,看图说话、写话,专题讨论、辩论,复述课文、口头作文等,强化练习。学生出口成章,下笔就成文了。
有一次,我给全学区语文老师上作文示范课。课前,我指导学生自己观察任一项: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物、一处景,强调要把自己观察的结果介绍给同学听,要讲得清楚、通顺。上课时,我让学生自己讲观察的结果,由同学评。大家争先恐后,气氛十分活跃。由于他们都深思熟虑过,讲起来都朗朗上口,加上较规范的普通话,使得老师们都赞不绝口。“说”即熟,“写”即透。在学生充分“说”完后,我让他们自定题目,把观察的结果写下来,结果学生都写得很好。有个学生写《早间新闻》:“清早,大婶、大姨们又到溪边洗衣服,于是河边的早间新闻又开始播放;农民也办厂,咱家也入股办水电站,……咦,以前都净说些衣、碗呀之类的,现在怎变了?”映射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变化。可见小作者是经过认真观察、细致分析过的。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说”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生动形象,厌枯燥单调。为了扩大学生“说”的环境,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机会,我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去“说”。如参加社会实践说话;讲述栽培养殖过程;口述参加各种活动经过;宣传农村好人好事;讲解小发明制作;知识抢答;辩论会、故事会、演讲会;小播音员汇报会;小记者采访活动等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学生不拘一“说”,灵活多“写”。
我班中队曾开展主题活动:“可爱的家乡在改革开放中腾飞”,让学生当小记者分组深入家乡调查访问。他们走访了万利达电子有限公司、鸿明水电有限公司、镇长、种柑大户、中转老板……采访结束后,小记者们会聚在一起,各自畅谈感受。有的说:“通过采访,我才了解到万利达电子有限公司规模很大,可是在创业的路上却是多么的艰辛!”有的说:“党的富民政策到农村,家乡满山花果香,桔子红。”……他们滔滔不绝,激情澎湃。我说:家乡虽然富了,然而比起其他一些地方还有差距,你准备怎样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一下子又打开学生的话匣,有的说:“建江边公园,供农民劳后歇息。”有的说:“造铁路运输农产品。”有的说:“办公司赛过万利达,走向世界。”……我要他们把感受或者设想写下来,于是《家乡巨变》《江边公园》《万利达的启示》……一篇篇优秀习作“脱口而出”,并在市青少年报上发表。此活动也获省优秀少先队活动银牌奖。
多年来,我正是要求学生势必要“说”,让他们无话不“说”,并且不拘一“说”,才使得本班学生口头表达清楚、流利、通顺、生动,作文能力大大提高,参加各级比赛纷纷获奖。这种训练方法受学区领导和老师盛赞,并在全学区作文教学中推广,反映甚好。因此,正确分析农村作文教学现状,从实际出发,以“说”促“写”,是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以“说”促“写”,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5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