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21年前,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场战争的结果使中日两国自此国运殊途,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国灭种边缘。甲午年,成了中国的命运转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回忆时称“甲午剜心之痛”。文章通过甲午海战之前因后果分析,探讨本次战争失利之主因,以及当代大学生应从中受到的何种警示和思考。
关键词: 甲午海战;大学生;警示;思考
今天重温中日甲午战争这段历史,是为了促进当代大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对启迪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甲午海战过程
1. 战前局势
日本方面: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而中日甲午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
中国方面:处于清朝晚期的中国,洋务派掀起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一度出现“同治中兴”景象。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建立,成为亚洲一个比较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蓬勃发展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2. 战争历程
(1)第一阶段,1894年7月下旬,中日两军在朝鲜境内开战。陆上重点为平壤之战,这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平壤城的地势非常险要,易守难攻,而且清军还得到朝鲜人民的支持,但由于驻平壤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导致平壤之战以清军大败告终。清军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鸭绿江边,并渡鸭绿江回国。日军则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海上关键战役为黄海海战,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这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远东战区所罕见。海战的结果:北洋舰队损失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5舰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此役北洋水师虽损失较大,但并未完全战败。然而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2)第二阶段,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鸭绿江江防之战,在不到三天内,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金旅之战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清军统帅置诸军于不顾,乘鱼雷艇逃跑,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号称“东亚第一要塞”的旅顺第二天就陷于日军手中,日军攻陷旅顺后,即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4天之内连续屠杀中国居民2万余人。随着清军节节败退,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威海卫港内,战局更是急转直下。
(3)第三阶段,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后,威海陆地悉数被日本占据,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随后,丁汝昌在主降将领的胁迫下自杀,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辽东之战中,清军先后四次发动收复海城之战,由于指挥不力,皆被日军击退。日军乘胜追击,从海城分路进攻,仅十天时间,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3. 战争结局
中日甲午战争,以清军的全面失败而告结束。战争失败标志着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而随后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更是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二、战争失利原因分析
1. 外因
战争对手日本方面:甲午之年,日本国正如旭日东升,中央政令畅通,以天皇为绝对核心,如同身之使臂,臂之使指,高度集权化,最大限度地克服了杂音阻力,从决心与清国一战,疯狂汲取资源备战,到战场指挥畅通,莫不如此。日本以一国之力对付李鸿章北洋一派系之力,用拳头去打伸开的五指,取胜也是顺理成章。
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最大的是扶桑舰四千多吨,总吨位约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日本还出动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
2. 内因
(1)军事实力差距是直接因素。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迟缓。当时北洋水师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口、威海卫和旅顺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这是因为此时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为了准备她在1894年的六十寿诞,将这些费用来修建颐和园,供自己“颐养天年”了。所以尽管北洋海军官兵个人战术素养强于日本海军,但由于炮弹质量低,火炮射速慢,舰船航速,、燃煤质量差、修复能力弱等因素,在战争已经朝着技术化的方向愈加发展的19世纪末期,装备上的落后是致命的,是官兵个人素质无法扭转的。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中日甲午战争带给当代大学生的警示与思考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6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