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央教科所推出了一项关于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调查,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语文是四门课程中合格率最低的,结果很令人费解,论教学能力、态度,语文老师并不差,为什么教学质量却低于其他学科呢?
一、课堂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1.文本把握不到位
作为语文教师课前立足文本、细读文本,解读教材,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一篇课文不管以前有没有读过、教过,以不同的身份读,赏者、论者、编者、教者、诵者的身份来读,每一遍都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收获,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获得对文本的直接认识,积累“我的”资源。站在语文运用的高度对教材进行透彻的解读,让每一篇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特点成为教学的内容,从结构方式、语言特点、表达方式等多个层面寻求训练学生的最佳点。
最近支教的课文《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在写法上,本文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时间为序,条理明晰:文章整体结构上,按时间顺序从腊八写起,接着写过小年、除夕前,再写庆新年和闹元宵;具体的节日也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如,写“贴对联”“备菜”“吃团圆饭”“守岁”等。在时间的线程上既次第展现了老北京春节独特的风土人情,又使全文的条理清晰明了。二是口语风格,朴素直白:文章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用的全是老百姓的口头语,即便是对热闹景象的描写,也没有浓墨重彩的铺陈,娓娓道来的表达方式和以时间顺序的写作顺序都要落到实处,,才是语文课堂的追求。
2.目标把握不明确
由于对文本的解读不够到位,直接导致了对目标的把握不准确。
没有指向语文学科的本体性教学内容。所谓“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是反映了语文学科本质特征、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是语文学科必须承担的任务。之前的目标,第一条虽涉及本体性教学内容,但只属于基础性的,第二条指向的是非本体性教学目标,所谓“非本体性教学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等,这些内容并非语文学科独担的任务,而是基础教育课程共同承担的。因此,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应该以其本体性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的。
二、针对以上情况,反思得出的策略
1.目标指向语文学科本体性知识
如果说有了全面、科学地解读资源,完成了上好课的第一步的话,那么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就是关键性的第二步了。根据上述对目标的反思,我对目标作了修改。通过目标的修改,我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检验目标是否指向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充满语文味。
2.突出“语用”价值
语文是语言实践运用的综合性课程,每学一篇课文,要从文中寻求训练学生某种能力的最佳点,选准“语用”训练的内容,促进文本言语的“增值”。如典型(独特)的结构形式、精巧生动的句式表达、别有韵味的叙述描写等。找到语用点后,努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语用”训练的形式,包括触类旁通的仿写练习、独具匠心再创造表达、举一反三的巧妙迁移训练等等。最后根据教材、学段定、学情的实际,科学而巧妙地设计语言训练,引领学生感悟语言魅力,发展语言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以为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关键是教学目标要定准,提高语言训练的实效性。相信,只要我们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切实转变教学理念,认真努力探索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我们的课堂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周林.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J].考试周刊,2010(16):72-73.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7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