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从把工匠精神纳入课程体系、建立职业核心能力模块、把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学、贯穿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的过程、教师“工匠精神”的教育、校园工匠文化建设等几方面浅析了技工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
[关 键 词] 技工院校;教育教学;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1-0056-02
2016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必将对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产生深远影响。技工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工匠精神作为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素质,应该成为技工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重振“工匠精神”离不开技工教育。目前,确有不少技工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还不够重视,存在着重视技能传授而忽视职业素养培养的问题。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进程中,加强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工匠精神指手艺工人具有的意识、思维、行为和一般心理状态。那么,具体包含哪些意识、思维、心理以及行为状态呢?央视《大国工匠》的篇首语进行了解读。2015年,央视《大国工匠》的篇首语这样写道:“他们耐心专注,咫尺匠心,诠释极致追求;他们锲而不舍,身体力行,传承匠人精神;他们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打磨中国制造。他们是劳动者,一念执着,一生坚守。”这不仅是对片中人物的评价和褒奖,更是对当代工匠精神高度准确的概括。结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新出版的《工匠精神》教育读本的诠释,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执着专注、锲而不舍的职业品质;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行为;创新进取、艺无止境的创造精神;家国情怀、淡泊明志的职业操守。
二、技工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
1.把工匠精神教育作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纳入技工院校的基础课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中。首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把工匠精神教育作为学校德育课的教学内容,以《工匠精神读本》为载体,通过对当代大国工匠故事的解读,让学生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其次,要把工匠精神教育与技工院校的就业明星事迹宣传结合起来,通过学生对自己熟悉的能工巧匠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了解,培养学生正确认知、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充分认识工匠精神在打造民族工业品牌中的基石作用。第三,把工匠精神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紧密结合,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围绕工匠精神形成的要素和特质,科学设计和安排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苦练技能、报效国家民族的职业情感,为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2.构建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通过模块学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质教育。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是技工院校重要的教育教学目标,也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秦皇岛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学院成立了专门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的研发团队,在总结同类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用人单位的职业素质需求进行了调研分析,结合技工院校学生特点和未来发展需要,秉承“厚德强能”的办学宗旨,积极研发职业核心能力教育的校本教材,对接企业用人标准和学生就业需求,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构建了包括《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信息管理》《通用素质》《职业生涯规划》《礼貌礼仪》《心理健康》等课程在内的9个学习模块,围绕帮助学生重拾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职业理想、做好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等专题,通过采用项目教学、任务引领、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对学生实施多角度、全方位的职业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情感和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职业操守,训练学生的创新、沟通、团队合作等职业核心能力,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3.把工匠精神渗透到专业课教学和实训教学中,通过富有特色的专业教育,强化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首先,要注重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推陈出新作为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是推动技术技能的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技工教育是与技术技能的发展联系紧密的教育类型,因此,技工院校在专业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创新教育。一是专业设置上要体现时代特色,要紧跟企业发展、技术进步的步伐,积极开发新的专业或专业实训模块。今年,学院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需求,新增了多轴数控技术、3D打印技术、工业机器人、焊接机器人、无人机应用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专业方向和教学实训模块,使学生能够在专业教学中,,尽快掌握所学专业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二是要不断更新、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及时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充分展现各专业的创新发展,从而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激发学生专业的学习热情和进取心。
其次,把校内技能大赛纳入正常教学机制。通过每年定期组织专业的技能大赛,营造崇尚技术、崇尚技能的学习氛围,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近年来,学院把技能大赛制度化纳入教学活动,已经连续组织了三届全校性的技能竞赛活动,每年利用半年的时间组织各专业的技能大赛,企业、学生、教师共同参与,比赛项目分为专业技能比武和综合素质展示两大类,参赛项目最多达50多个,参赛人数4000多人次,营造了校企同台、师生同台竞技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技能、苦练技能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好学上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把“工匠精神”融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全过程,把教学课堂延伸到企业,使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体验企业文化,感受品质精神,获得技术技能习得的成就感。学院从2012年以来,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经过实践探索,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学院—企业—学院—企业”工学交替的教学形式:把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学期中的企业实训阶段,学院采用课题教学方式,结合具体的实训企业岗位、产品品质要求和岗位技能操作规范,设计企业实训课题,课题分为专业和通用素质训练课题两大类。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带着课题到企业,学生到什么企业和岗位实习,就要完成相对应的课题,由带队教师指导,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生边实习操作边学习提高,工作岗位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实现了职业与专业素质的同步提升。
5.加强对教师“工匠精神”的教育。技工院校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是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他人。只有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工。最近,由人社部等七部委颁布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中指出,组织教师企业实践,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并明确要求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为此,技工院校应建立教师轮训制度,不管专业课教师,还是文化基础课教师都要定期参加社会实践、企业实训等相关培训,使教师充分感受企业文化,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管理制度等各方面知识,及时掌握所教专业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培养教师的企业意识和企业精神。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和各类竞赛,在教师中形成争当技能大师的浓厚氛围,身体力行,以身说法,向学生传导“技能成才”“技能成功”的正能量,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技术技能,使工匠精神由抽象转变为现实。
6.把“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校园“工匠文化”。通过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学院历来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确立了厚德强能、铭志笃行的办学宗旨,制作了以讴歌蓝领英才为主题的校歌,设计了体现工匠特色的校徽和校旗。在文化环境建设上,校园主道两侧树立了古今中外的8名工匠的塑像,校园正中的标志性的雕塑为游标卡尺,上面镶嵌着“精益求精”四个大字,技工教育特色鲜明浓厚,充分发挥了环境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匠精神读本[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
[2]廖小磊.技工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摇篮[N].中国建设日报,2016-5-11.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技工院校教育教学与工匠精神的培养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9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