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借助写作背景,感悟作者的心路历程,审视文章的意蕴和内涵所在。围绕写作背景呈现问题归因、背景呈现问题分析与对策等方面,重点阐述了写作背景对于深度理解文章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背景;阅读;写作
凡耐咀嚼之文,必文深而意远,似有凡尘不染濯濯之世,青烟不拘徐徐之态,流水不纳殇殇之怀。观此等文章,需静敛心气,悠然身姿,非百遍而不能释怀。然,纵观时下语文章法之学,多为盖棺定论之说。教师惯以文法技艺赏篇析段,往往得整体而失细微,抓关键而忘文脉。是以顾此失彼已成语文教学的常态。何以厘清语篇文脉所向,顺着文脉的指引直指作者心灵的空白,分享文章最为纯真的善美?笔者认为,写作背景是复原和再现作者创作心路的精神家园,是作者创作情感的发祥地,也是感情寄托的最后归宿。因而,写作背景在疏通文义、了解文章结构、认知文脉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何呈现文章背景?怎样建构写作背景的原型?用背景驱动文脉的发展,突破点该如何设计?笔者以记叙文、散文的写作背景为例,展开介绍。
一、背景呈现问题归因
语文教师在交代文章写作背景时总拘泥于“读一读,看一看”的惯用招数。究其原因无疑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写作背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文解文已是语文教学不可逆转的时弊,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意的过程中总是习惯于以自己的阅历来替代或是转移作者的隐性情感。更有甚者仅凭自己的一知半解和揣测,便对文意展开没有约束的通解,以至于文脉偏离作者的写作初衷也未能察觉。因而出现当代著名作家周国平先生在作答由自己写作的散文阅读时只得69分之事,在忍俊不禁之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语文教学之弊。
2.对写作背景的呈现方式思考欠佳。写作背景因作者而异,又因文章有别而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论,一以贯之。在文章精读篇目与泛读篇目的解读方面,教师善于采用以重点突破的方式全方位、多视角剖析精读篇目,并将泛读篇目以检测的方式来内化文章的阅读方法。从阅读能力的培养视角来看,这是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但从理解文意来看却不尽然,原因是精读与泛读文章的选择,从文体或是表达情感来看二者归属性强,但是从写作背景的视角出发,结果就未必如此。
3.对写作背景呈现时机的选择缺乏教育机智。背景只能介绍一次似乎是语篇教学被默许的规矩。于是在学生理解文意受阻并产生分歧或困惑时教师不得不扮演现场解说员的角色。如此困局的产生,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对写作背景的了解不足以支撑对整篇文章脉络的把握。
二、背景呈现问题分析与对策
1.在写作中涵养分析背景的能力。善阅者方能写,能写者必善阅。因而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互利共生的相承关系。在强化教师对背景的重视程度方面,写作不失为一种既有用且有利的做法。“用”表现为写作时精于谋篇的思考、情绪的把握、感情的表达等,都将为更深层次地理解大家的作品奠定基础。利则表现为阅读对写作的进一步反哺。有了匪夷所思的阅读理解,自然才会有兴之所至的感情流露。写作前的阅读便是对背景获取的过程,阅读后的写作便是对背景产出的结果。有了这样的过程铺垫,教师就会将背景意识渗透到语文素养中,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一种背景分析的习惯。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背影》教学,从对父亲体态、外貌、行动等特征的描写,转而抒发作者对父爱如山的细腻体悟。倘若没有对父爱深入骨髓的理解,便不会出现如此走心的文章。教师在注重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也要通过对生活铭刻的感悟,以真性情的文味儿在表达中呈现对文章独特的理解。
2.背景呈现新攻略。背景的呈现要充分彰显教师的教学特质。如对于擅长讲故事的教师而言,用跌宕起伏、时急时缓的语调语音紧紧抓住学生的感官,在一种“评书式”的享受中呈现写作的背景,这样的方式定然会受到学生的青睐。如西师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故事背景的介绍,教师时而悲悯的陈述,时而愤懑的怒吼,时而划破长空的呐喊,无疑是对学生精神的一次深度洗礼。而对于喜欢研究型课堂的教师,不妨以问题链的方式对背景材料进行深度的加工,使陈述性背景以一定的逻辑问题方式由浅至深、由易到难渐次展开,以分解的方式从不同的层面对背景进行解读。
3.背景呈现时机的把握。是选择开篇运劲,中道发力,还是篇尾存疑对质?选择当因文而异。对于写作背景相对简单的文章,多如记叙文体裁的文章,多可考虑选择开篇运劲的方法。因记叙文背景多以作者的身世为出发点,以具体、特定的写作环境为支撑,展开对典型的人和事进行故事类的铺陈叙述。这样的呈现方式更加适合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有较高的识别度。若是背景相对离奇复杂,作者经历丰富而波折,写作特征极富时间的印记等,对于此类背景的呈现,,则要注重教学策略的优选。教师在通篇考量之下,在突破故事中的重点文意时要选择对等的背景片段做支撑。在具体的可视化背景的辅助之下,学生的认知障碍壁垒才会被击破。
应该说背景是每一个故事缘起的地方,也是每一份感情回归的故地。要走进作者心灵的最深处,对话文章的内涵,走进文章的写作背景是必由之路。而对文章写作背景了解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或是决定着对文章本身理解深度的优劣。只有顺着作者成长的足迹,沿着文章一字一句地寻觅,从看山是山到看山非山,最后再回归至看山还是山的境界,才能品味出深隐于文字之后的大格局、大境界。
参考文献:
[1]张碧琰.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对策初探[J].文学教育(上), 2013(12).
[2]姚海婴.学生作文语文劣化倾向透视[J].语文教学通讯, 2002(10).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语文阅读中写作背景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9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