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这种学习活动不仅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从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还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关键词: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數学教学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心智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获得对一类数学现象的规律性认识,并形成相应的数学模式,最后将模式广泛运用于同类问题情境中。因此,优化问题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思维效率的关键。创设课堂问题情境应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关联为基础。根据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创设优质的问题教学情境是调动学生心智活动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悬念性的问题情境
悬念设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始,学生一上课,就有急于学习解决问题知识的需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思考的热情。
【案例一】(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五册“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
师:两只调皮的小蚂蚁决定比耐力,看谁爬得快?(师出示两边框)红蚂蚁沿着正方形边框爬一周,黑蚂蚁沿着长方形边框爬一周,看谁先回到起点。就在乌龟裁判宣布预备开始时,黑蚂蚁嚷开了:不公平,不公平,我爬的路比红蚂蚁的长,红蚂蚁也叫了:我爬的路比你的长才是呢!乌龟裁判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该如何?
师:小朋友们,你们认为呢?到底谁爬的路长?
(开始学生也不知怎么办,有同学猜一样长。)
生1:要知道两只蚂蚁爬的边框的长度各是多少,就可以比了。
师:根据刚才的观察,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求两只小蚂蚁各跑了多少路?
师:红蚂蚁和黑蚂蚁都沿着框爬了一周,从起点出发又回到这个起点,我们把这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板书:周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数学问题——周长。
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成分必须是新的、未知的内容,是为了学生正确掌握新的学习内容、基本技能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所精心设计的情境,把悬念设置在课始,学生一上课,就有急于学习解决问题知识的需求,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案例二】
年龄问题是小学数学较为复杂的应用题,学生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如,在学生学习、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课尾可提出这样的思考题:小花猫、大公鸡和山羊是好朋友,它们年龄虽然都不同,但爱好都很相似,正如它们对外夸口说的“忘年交”。一天,大象伯伯看到它们三个正在讲故事,便上前问道:“你们三个,究竟谁最大?谁最小?”山羊幽默地说:“我的年龄乘以■,公鸡的年龄乘以■,小花猫的年龄乘以■,这样算出来的三个年龄就一样大了。你能把我们三个按年龄的大小依次排列起来吗?”大象伯伯糊涂了,同学们,你们能在课后帮大象伯伯找出答案吗?对于这样的题目,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地进行钻研。这一问题表面看“山重水复疑无路”很有难度,但学生一旦把握住“算出来的三个年龄就一样大了”这个关键,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悬念可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高度集中,达到心智活动的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还能促进当前的学习。
二、创设生活性的问题情境
作为一个小学生,,他们已有的知识很少,他们更多的是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接受新的数学知识。数学学习材料往往是比较抽象的,但在这抽象的背后我们总能找到它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先要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再来寻找一个合适的、有价值的、生活性的问题情境。如,在“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一课中,在学生掌握了元、角、分的换算后,用小数的方式表示商品的单价,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点的左边表示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学生接受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那么创设一个在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自己探索、交流,就变得不是难题了。
数学教学要密切地联系生活实际,贴近生活。如,我在教除法之前,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当你家来了10个客人,你的妈妈让你做饭给他们吃,做的饭既不能不够,又不能有剩余,那该怎么做?有的说:问一问每个客人吃几碗饭,然后把所有的碗数加在一起得出总碗数;有的说:估计每人吃几两米,然后用10去乘每人吃的米的重量,得出总重量;有的说:按每两个人吃一碗米做的饭,看10个人里面有几个两人,就做几碗米的饭……最后,我出示例题,有120支铅笔,每40支装一盒,可以装几盒?让学生读后想,120支里有多少个40支,就可以装多少盒,学生很快就列出算式,解答出来了。
三、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
教育家波莉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必须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案例三】(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
师:拿出2个大的呼啦圈(一个红色、一个绿色),摆在地上(两圈相距约2米)。请第二小组(12人)喜欢打乒乓球的同学站到红色圈里,喜欢跳皮筋的同学站到绿色圈里。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9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