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识教育理念在中国发展十余年来得到了学者们广泛的认识,但在高职院校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足之处,而将电影引入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更是突破性的尝试。通过对通识教育的缘起和内涵、学生对通识教育应有的认识及其电影学的通识教育的意义进行阐述分析,希望电影与通识教育的结合能在高职院校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 键 词] 电影;高职院校;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1-0071-03
一、通识教育的缘起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也由于独生子女化的影响,高职院校发展产生了诸多问题。而随着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模式的转变,也改变了高职院校原有的面貌。一种以职业为导向,产学合作,强调毕业生未来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功能的教育模式,愈发表现在各个高职院校的课程上。
由于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自二十世纪初,欧美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古代的理想已经迥然有别,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专业化”已经初见模式。律师、会计师、医生、工程师……每一门专业都积累了复杂的知识,逐渐出现“隔行如隔山”的状况,高职院校各专业的课程也逐步细化,甚至同专业之间,因为研究方向的不同,所造成的隔阂愈演愈烈。虽然专业可以加以分工,共谋成败,但是过度分工的结果,使个别的专业人只能以狭隘的观点看待世界,失去了“全人”的理想,欧美高职院校也在反思和改善。“通识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欧美高职院校二十世纪的重大改革。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也在不同层面上得到了发展。总体看来,通识教育的发展,理想性过高,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产生了许多现实的问题。许多学者认为通识教育课程会排挤专业知识的学习,降低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大部分学生是以修满学分的方式看待通识教育课程的。部分学者更认为传统的通识教育反映的是古代经营的阶级思想,并不适合现代多元化的社会。
的确,如果我们从西方教育史来看,古希腊的教育是有别于奴隶的“自由教育”也称为“博雅教育”,只有自由人,才得以不学特定的技能,专以文法、修辞、音乐、诗歌为主。不过,相较于特定技能的技术教育,原先王公贵族的自由人教育,后来逐渐发展出使人自由的理念,也就是受过自由教育的人们,不拘泥于一技一匠,能思考自身的处境,反思人类共同的命运,甚至愈能对所处的社会进行批判性思考。中世纪以后,虽然神学势力如日中天,但使人自由的观念,仍一直成为教育的理念,,其博雅学科,所谓的“三文”(文法、修辞、逻辑)“四艺”(数学、几何、天文、音乐)。三文、四艺的原意是三岔路、十字路口,也代表著通往智慧的路途。自欧洲启蒙思想之后,科学发展一日千里,科学知识首先分化,由实用而产生的各种技术也应运而生,受到自然科学知识的影响,也使社会科学从人文学科中走出来,这当然也受到西方十九世纪向全世界扩张的现实理想所影响。因为全世界扩张,工程、军事、造船自然会精进,而掠夺亚洲丰富的资源,也得以衍生相关的管理系统,如管理学、行政学等。简而言之,历经十九世纪的各项发展的学术分类已经初具雏形。德国的洪保德也正式把“研究”的精神带入到柏林高职院校。教学、研究、服务、国际学术交流,几乎成为现代高职院校的共同目标,这些目标相互碰撞,相辅相成。虽然,通识教育的实施有其现实的困难,赞成发展的理由过于高远,无法满足社会大众立即性的需求,但是由于其理想性格浓厚,也一再吸引有识之士在高职院校中疾呼。[1]
二、通识教育的内涵
(一)通识教育反映了人类亘古的知识
1930年芝加哥大学校长R.H.Hutchins对抗美国J.Dewey实用主义的风尚,特别强调知识的普遍性,可以称为是二十世纪通识教育复苏的先河。[2]人类的文明必须经过历史的考验,所谓的“经典”正是经过历史考验后人类文明的精华,理应成为大学课程的基础核心。他们认为,专业的大学院校教育必须以这些课程为基础,否则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早年的R.H.Hutchins以及1980年中期A.Bloom和E.D.Hirsch的主张都成为通识教育最核心的论述。
(二)通识教育有助于现代社会的适应
另有学者虽然也心仪这些古典学科,但是受到Hutchins,M.Adler,J.Maritain等前人的影响,他们并非一厢情愿地提倡古典学科,而是企图说明在现代专业分化的多元社会中,具备传统的知识,有助于“全人”的发展。有名的哈佛大学报告红皮书其副标题即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该报告书提出有效思考、与人沟通、分辨价值,是自由社会必备的通识能能力。[3]国内外来自企业界的调查也纷纷指出,杰出的领导者之所以成功,不一定是依靠专业的知识,反而是广博的素养所培养出的恢弘的视野,使组织能不断更新。过于狭隘的专业教育,反而不利于变迁的社会。
(三)通识教育能对抗日益物化疏离的现代社会
这种看法大多来自传统的人文学者,起于二十世纪以后,科学发展一日千里。哲学主流且一度沦为分析哲学的天下,影响所及各种人文社会学科。它们也不断以挤入行为社会科学为荣。来自哲学、人文学领域的传统学者也就很自然地呼吁要以人为本,希望发扬人文的传统以抗拒科学物化的世界。青年马克思人道思想的提出也有其推波助澜的功效。不少通识教育的维护者所主张的通识,其实就是人文素养。
三、学生对通识教育应有的认识
高职院校学生往往会为了修满学分修学专业课程以外的课程,而以这样目的进行的通识教育就失去了它本来的价值。通识教育的价值在于求知者以对知识、真理的爱好为基础,开展出对社会、对个人的圆满发展。
(一)通识教育可以丰富、反思人类文明
今天的大学教育,已经不再是以往的精英教育,但是大学引领社会向前发展的时代使命,却永远是大学责无旁贷的目标。市场化、效率化、专业化,使高职院校越来越和产业相结合,高职院校对真理坚持、知识拓展,几乎都转化成产学合作,培养成为创收的效益。这些知识技能虽有助于国家社会的产业升级、经济提升,甚至关乎国家的竞争力。但是,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知识的市场化与民主化的社会下的消费生活结合,所形成的生活价值,却也可能扭曲了人本身的价值观念,甚至危及其他方面。近年来,自然生态的反抗给了人们沉重的一击。高职院校所追逐的真理与知识,除了服务社会的物质需求外,更应该是超于一时一地现实利益的批判进取精神,这也绝不是哲学、文学、社会科学等学者的专利,每一门专业都必须更广泛地思考其在整个人类文明中的地位,才能分工合作、相辅相成,不至于沦为技术本位主义,共谋人类整体文明的拓展永续发展。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电影与高职院校通识教育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9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