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高职人力资源开发存在技能性不突出、职业性不明显、基层性不坚定,重操作技能培养,轻职业所需的非操作技能培养等现象。而这些现象已无法适应社会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培养的新需求,需要从课程体系、双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打造等方面开展人力资源开发。
[关 键 词] 社会人才需求;高职院校;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1-0172-02
随着中国人才结构的变化,高职生正逐步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开发也应改变以前的“关门造人”的模式,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高职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现阶段高职人力资源开发中,高职院校对操作技能逐步加大重视力度,却往往忽视了非操作技能的培养;更有不少高职院校在落实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时,依然按“高专”的学历教育进行,“高职”特征前不明显。培养目标无法贴合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主要表现有:
(一)技能性不突出,职业性不鲜明,基层性不坚定
由于缺乏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缺少必要的实验实训条件、缺少适合高职的教材,导致高职的培养仍然没能摆脱“研究式”模式,学生缺乏必要的操作技能,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职学生所掌握的职业技能,也只是低层次或已被淘汰的职业技能,与社会岗位要求差距很大[1],需要到企业与非高职学生一起学习,学校也没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对本专业的岗位认识和企业的需求。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从事基层的工作,但学生很难接受这一现状,许多学生在毕业后多年对自己依然无法准确定位。
(二)重操作技能培养,轻职业所需的非操作技能培养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高职院校基本上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或大专层次学历教育调整而来的,办学模式无法适应社会岗位的实际需要;有些高职院校在职业技能培养上做了大量的探索,基本上只强调职业操作技能,忽略了从事职业岗位必备诸如职业品格、职业素养等的培养,导致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缺失,增加了企业的用人风险,甚至有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的事件发生。
二、社会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需求
社会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需求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岗位操作技能的职业需求,二是对诸如职业品格、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等非技能方面的职业需求。目前高职院校对于操作技能培养较为重视,学者对操作技能的研究成果也较丰富,但是对非操作职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和研究却是薄弱环节,高职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后,眼高手低、职业品格缺失、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缺乏、不懂感恩、过分追求物质、跳槽等现象频繁出现。
由于对操作技能的培养研究比较透彻,研究成果也非常多,本文选择非操作技能的人力资源需求及开发策略进行研究,以期提高高职生的职场竞争力和企业与高职生的和谐发展。经研究发现,社会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非操作技能职业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高职生职业品格需求越来越迫切
职业品格是指学生在职业行为与工作作风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高职生的职业品格可以概括为朴实的职业品质、踏实的职业作风、务实的职业态度、现实的职业理想与行为取向。[2]
朴实而不浮华的职业品质体现为淳朴、真爱、诚信、稳重,踏实的职业作风体现为勤恳、守业、实在、尽职,务实的职业态度体现为讲究实际,现实的职业理想和行为取向体现为成熟理智,这些品格都是员工与企业和谐相处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与自己、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如果高职生缺乏良好的职业品格,将与企业间不断出现矛盾,对企业和个人都将造成伤害。
(二)对用高职生职业素养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求越来越明显
高职生正逐渐成为企业基层岗位的主力军,高职生的职业稳定和职业贡献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是对职业稳定性和职业规划实现造成影响的重要方面。有研究者通过对高职院校以及典型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发现,优秀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极高,除专业技能以外,对团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忠诚、敬业精神、职业规划明确等高职生职业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企业最终的竞争是对人才的竞争,而高职生将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3]
(三)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人文素养为保障
企业要可持续发展,需要企业人要富集人文素养,内部制度要体现人文素养。当中国的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必然会面临许多困惑,其中最大的困惑就是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些困惑任何理论都没有现成的答案。我们必须使每一个员工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这样我们在计划、执行、指挥、监督、控制等组织行为过程中才能和谐顺利。我们在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修正完善企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时,要使各种要素合理配置,并发挥最大限度的效能;我们在面对市场风云变幻,面对企业受到的各种冲击,才能万众一心地从容面对。
三、高职院校人才资源开发的策略
要使高职生在非操作方面的职业技能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必须在培养操作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一)设置适合职业品格、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高职生人力资源开发赖以依托的主要载体,是高职生职业品格形成的操作性文件。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培养高职生优良的职业品格和职业素养。这就要求在课程结构上,除了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就业技巧指导等基本的就业指导以外,必须扩宽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体系:提供随时指导和咨询,让高职生主动思考职业品格对职业的影响;通过大量的高职生职业发展案例教学,让高职生从内心体会职业品格在个人职业发展和企业、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另外,对于其他职业操作技能课程教学过中,必须增加相应岗位的职业品格和职业素养要求,让学生充分理解只有良好的操作技能是不够的,必须有良好的职业品格和职业素养作保证,才能获得发挥操作职业技能的平台。
(二)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高职职业品格和职业素养
要想满足企业对高职生的非技能性职业需求,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支队伍要能充分把握企业对高职人力资源的需求。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教师派到企业顶岗、定期培训或进修等,还要引入有丰富职业经验的企业讲师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加强对外出顶岗、培训和企业“双师”教师的定期考核,使“双师”可以达到互相融合。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定制课程体系,企业接受高职学生参加企业培训等,从而使高职生的职业品格和职业素养在这种校企合作中得以建立。
(三)以中华传统文化引领高尚的校园文化,提高高职生的整体人文素养
中国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在社会的任何角落都有着无形的影响力。校园文化对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人文校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注重学生的人文积累,形成宽松自由、翰墨飘香、文化气息浓厚的人文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可以充分激发高职生的创造力和自我表现欲望,学校再积极提供各种展示平台:如举办人文大讲堂,举办书画比赛、演讲比赛、读书征文活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让高职生得以充分展示,使个人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这种素养使学生到企业后遇到企业的各种状况均能以平和的心态、极大的创造力去积极面对。
参考文献:
[1]彭腾,阚小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岳阳职业技术學院学报,2005(2):9-13.
[2]孙崇勇,姜春红.高职生“四实”职业品格的内涵与培养策略[J].职业时空,2010(10):74-75.
[3]吴伟萍.从企业需求出发探究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18):105-107.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9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