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过程是复杂的智力活动过程,记忆是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中学化学的学习来说也是如此。在化学教学实践中,从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提高记忆能力方面,笔者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使学生深刻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把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相结合
1.要帮助学生理解有关概念和原理,理解越深刻,记忆效果也就越好
要能够充分揭示这些概念和原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更要向学生交代清楚,使学生能确切地理解所讲的概念和原理。如:在讲授“溶解度”这一概念时,笔者着重让学生把握定义中的四个要点:①“一定温度下”,因为物质溶解量的多少是受温度影响的;②“100克溶剂里”,因为在一定温度下,物质溶解的多少是与溶剂的量成正比;③“达到饱和状态时”就是使物质溶解达到最大量;④“溶解的质量”,溶解度是有单位的,常用克表示。
2.要引导学生在概念系统中掌握概念
如果学生已有的知识是彼此孤立的,那么一方面,会妨碍对这些知识本身的进一步理解;另一方面,将会影响到利用这些知识间的联系去理解新的知识。因此,要力求把在教学中出现的每一个新的概念、原理同以前学过的知识加以联系,进行比较,利用积极的学习迁移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
3.学习也需要修辞识记
初中化学的难点有以下几点: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化合价应用等,一个学生即使兴趣较高,一旦几次被难倒,兴趣也会大减,从而影响学习兴趣,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点很重要。笔者在教学中应用比喻、谐音和顺口溜等方法,由于形象生动、朗朗上口,学生乐于去记,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在讲授“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中,用了这样四句顺口溜:“实验开始先通氢,通氢以后再点灯,由黑变红先撤灯,试管冷后再停氢,前通氢防爆炸,后通氢防氧化。”
二、帮助学生学会一些其他记忆方法
1.分散难点,循序渐进,化集中记忆化学用语为分散记忆
笔者从绪言课起就有意识地让学生结合实验中用到的物质及课文后习题中出现的化学反应,去记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反复练习、经常检查,这样实施,学生到教材中出现化学用语时,学生对常用的24个元素符号已经记忆过半了,并已经积累了不少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
2.指导学生运用从部分识记到整体识记的记忆方法
有些概念和原理的内容比较多,学生在记忆过程中容易出现差错和遗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把这些概念和原理,按照一定的原则分成几部分或几个关键点,先把它们分别记住,然后再进行综合。还是上文提到的溶解度这个概念,在分成“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四个部分之后再综合起来记,初步记住以后,再尝试回忆,把精力和时间放在记忆不够的地方,直至全部记熟为止。
3.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协同记忆
多种感觉器官参加教学活动是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必要前提,而大量的感性材料是建立于理性认识的基础。在这方面化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课堂教学除了口授以外,可再配以精彩的演示实验以及多媒体展示,那么,学生不仅可以听、说,而且可以看、做、想,使学生的眼、耳、口、手、脑都被调动起来。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接受来自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感觉的信息,在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留下了同一意义的痕迹,过了一个阶段,即使有些部位的痕迹减退甚至消失了,记忆也不至于全部消失。
三、帮助学生同遗忘作斗争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因此在同遗忘作斗争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组织有效复习,使痕迹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
一节新课结束进行复习提问,一章结束上一堂复习课,并安排时间进行考核,经多次反复,记忆就比较牢固。
2.让学生多练习,多运用
练习和运用切忌简单重复,复习方式单调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和消极情绪,因此,要适当变换方式,提出新的理解要求,以激发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3.指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类等思维方法
部分学生对计算题学习感到困难,因此,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讲解、分析、归类,使学生懂得审题和解题的思路,提高分析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经过归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较大提高,记忆能力得到培养,对规律有所把握,教学质量一定会有所提高。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综合灵活地发挥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中学化学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中学化学教育中发挥师生双方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jiaoshi/2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