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往往一个问题孩子产生于一个问题家庭。如今,离异家庭日益增多,离异家庭孩子就越来越多,且农村离异家庭中80%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离异家庭的留守孩子一般有着自私、冷漠、孤独、敌对的特点。他们对家庭现状的不满,就表现为憎恨周围的人和事物,报复心理强烈,对周围人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陈×由于父母离异,周围的亲戚朋友对他照顾有佳。在家里,只要是他想要的、想做的,不管是好是坏,都会无条件地满足他,渐渐的使他什么都只考虑到自己,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在学校里,从来不会考虑班级利益,而只会强调“我想怎么样”“我想干什么”,如他打了小同学后,居然还高兴地说:“真爽!”
由此可见,家庭的离异已给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认为,要做好离异家庭留守孩子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立足教育、奉献爱心,学校、老师、父母等应采取积极恰当、科学有效的办法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引导。
一、父母的引导
对于离异家庭子女来说,家庭的破裂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但是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上的创伤是可以弥补的。
(1)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要处处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正面榜样,给予孩子正能量。(2)积极与孩子沟通、交流,消除隔阂,融洽感情,培养孩子开朗友善的性格。(3)及时关心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用爱心弥补孩子心灵创伤。(4)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父母要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孩子,让他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自信。(5)培养其子女的坚强品质。父母失败的婚姻在子女眼里可能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挫折,父母应当委婉地解释,还可以安慰、开导孩子,消除孩子心中的疑虑,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去面对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大小挫折。(6)培养子女的责任感。有许多父母在离异后与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作生活中的唯一希望,他们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这也会造成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不能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二、学校的引导
(1)学校要成立学生心理辅导室。(2)学校开通学生心理咨询热线。(3)学校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辅导。辅导内容如下:其一,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其二,自我意识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其三,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危机,人们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危机,同学们的哪些言行是出现危机的前兆,对出现危机预兆的同学如何进行帮助和干预。
三、老师的引导
(1)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念,针对学生中广泛存在的环境适应问题、情绪控制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等开展教育与引导。(2)还要通过举办主题鲜明的特色班会,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3)老师要特别关注心理危机学生,随时观察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这样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克服自卑心理,同时,教师要教育全班同学不要嘲笑和歧视离异家庭子女,要以友好、和善的态度对待他们。
四、学生自我拯救
对于离异家庭留守孩子,建议他们主动采取积极的应对办法。
(1)积极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多看有益书籍,及时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倾诉给朋友、老师、父母、亲人,及时打开心结,往往云开雾散之时,便是阳光明媚之际。(2)多参加文体活动,让身心愉悦,及时排遣不良情绪。(3)认真学习,获得成功,随之获得自信与愉悦。(4)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了解、体验人间疾苦。(5)积极锻炼、培养自己的意志,学会勇敢面对挫折。
父母的离异,家庭的解体,对大多数儿童而言,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严重制约着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引发出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培养和教育,必须综合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及学生自我等多方面的作用,形成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会教育为依托,以学生自主教育为内力的“多结合教育”新格局,使这些儿童得到全社会大家庭更多更好的关怀与引导。
参考文献:
涂国章.离异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离异家庭留守孩子的心理问题需采取哪些应对办法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jiaoshi/4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