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社官网

《新课程》杂志论文投稿前查重
  • 新课程主页
  • 新课程杂志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目录
  • 刊号信息
  • 万方网查重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征稿启事
  • 《新课程》杂志论文投稿前查重
  • 新课程杂志下半年版面收稿中
  • 《新课程》杂志2021年全年目录汇总
  • 2021年全年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汇总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知网收录页面截图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网址是什么?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调整为两个版起发
  • 2018年《新课程》杂志调整为只安排整版论
  • 《新课程》杂志刊号、《现代职业教育》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投稿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新课程来稿 > 正文

对超量恢复原理的重新认识

2013-12-13  |  所属栏目: 新课程来稿  |  阅读次数: 
王龙刚
(重庆旅游学校体育部400080)
摘要:超量恢复原理自从被提出就被推到争议的最前沿,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传统的超量恢复原理提出质疑:忽视了运动员机能能力的保持;运动员内脏各器官的负荷承受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小周期的以赛代练思想与传统的超量恢复原理相违背;没有明确的生理生化指标,在训练中不好应用。
关键词:超量恢复;运动训练;刺激
Recogni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Recovery
Wang long gang
Chongqing tourlous shool Chongqing 400080
Abstract:Principle of Recovery is proposed that it is to pushed to the forefront, documentation issued by the article, challenged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the Principle of Recovery: neglect the maintain the functional ability of athletes;different athletes have different visceral organs of the stress bearing capacity;thinking of the competition for training contrary the traditional principle of recovery;no clear indicators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sports biochemistry.
Keyword:Recovery;Sports Training;Stimulus
前言:
超量恢复原理是我国目前在运动训练领域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也是被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所接受的。超量恢复原理是由前苏联著名运动训练学专家马特维耶夫教授提出,70、80年代之后传入我国并被我国多数运动训练学领域的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是成熟的运动训练学基础理论;并对我国运动训练实践尤其是基层的运动训练产生了较大的理论性指导影响。因为广大的基层运动训练没有配套的生理、生化实验。然而,在我国运动训练实践中,广大教练员运用超量恢复理论指导训练时,没有发现运动员在训练课的间隔恢复时间内出现超量恢复理论中提出的“超量”情况。这是由于理论出了问题?或者是因为训练手段方法的问题?如若是训练手段方法的问题,只要稍加注意便可改正。但是,理论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的运动训练的过程。当下,在我国“超量恢复”作为指导运动训练的思想还广泛的存在广大体育工作者大脑中,还没有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为了避免在运动训练中犯经验主义或者教条主义,有必要对传统的超量恢复原理进行重新认识。
1、  超量恢复原理的提出
20世纪初,生理学家维盖尔特在实验中发现,用电刺激蛙肌收缩,肌肉中的糖元被消耗,
刺激停止后,肌肉中的糖元逐渐恢复,不仅恢复到收缩前的水平,而且还会超过原有水平。这一生理现象被称为“超量恢复”[1]。接下来有关人士进一步研究这一超量恢复现象发现,在一定生理负荷所承受的范围内,在一定的运动时间内消耗的物质越多,恢复期限内超量恢复也就愈明显。1972年原苏联列宁格勒体科所的雅克夫列夫根据人体负荷后肌糖原储备出现的“下降、恢复和超量恢复”的特性,提出了运用“超量恢复”解释运动训练对人体机能能力的影响作用,即将运动训练对人体机能能力产生影响作用的机制归结为“超量恢复原理”。他认为,训练负荷就是打破机体已经形成的“内环境平衡”,运动能力的提高就是通过“超量恢复”的机理在高的层次上建立新的“平衡”。人们将这一规律广泛地运用到体育运动实践中,认为超量恢复就是“物质能量贮备超过原有水平,从而提高了机体的工作能力”[2]。从下图可以可以看出,运动训练是在ab阶段进行的,同时能量消耗也是从此时开始;bc阶段是运动后能量消耗的积极恢复,并达到原来水平,这个时候运动训练也是处在恢复期的;cd阶段是能源物质从超量恢复又回到原来的位置,这个时候是进行超量恢复训练的最佳时机。也就是提高机能能力的最佳时期。

2、  对超量恢复原理的质疑
自“超量恢复”原理出现之后,就颇受生理、生化和运动训练学界许多学者的质疑。运动生理学家蒂一玛瑞斯(deMarēes)在其专著《运动生理学》中写道“所谓的超量恢复’至今仍然在许多方面缺乏科学的证据”[3]。陈小平认为超量恢复是不全面的,缺乏扎实和全面的科学基础支持[4]。冯炜权提出这个规律不等于已经能够应用这个规律,将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困难在于不同器官的疲劳、不同能源消耗和恢复过程都有不同特点,曲线也不同[5]。在“超量恢复”原理提出以来对该理论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主要质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忽视了运动员有机体机能能力的保持和不良刺激下机能能力的下降而过分强调了机能能力在负荷刺激下的提高
运动训练过程是运动员的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作出反应,使原来机体的适应性改变,以适应现在的、新的外来刺激,从而使运动员的机能能力在破碎中重建,有在重建中破碎。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如果是不良的外界刺激就会是运动员的有机体产生对这一不良刺激的适应,从而使起机能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甚至能导致运动员的机能能力下降。
不同运动员对外来刺激导致的机能重建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是不相同的,超量恢复的时间也是不同的。
2.2运动员的机能能力和内脏器官的最大承受能力存在个体差异,不能以偏概全
运动员的机能能力由于受到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其机能能力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在运动训练中,一个外来的刺激对一名运动员可能是适宜的,有可能对另外一名运动员就是其机能所能接受的最大外来刺激,也有可能对一些机能能力强的运动员来说,这一刺激对其机体的刺激产生不到刺激。
由于运动造成的功能性心脏肥大等内脏的适应能力和内脏器官的最大承受负荷的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刺激对不同的内脏承受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其运动后的超量恢复时间的长短也是相应的不同。
2.3在运动实践过程中的训练周期的安排也与超量恢复理论相悖。
按照传统超量恢复原理,在运动训练中,下一次的训练应该安排在上一次训练的“超量恢复”阶段,效果才能大。由此可知,训练安排在时间上应该是固定间隔的,在内容上应该是全面化的,在形式上应该是具体的。它要分为准备期、比赛期、恢复调整期,以全年或半年时间来安排训练周期。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各种商业性等比赛的日益增多,运动员以赛代练已经成为主流。这与传统的超量恢复理论的大周期训练相违背。取而代之的是,一日多课次的训练和几天一个训练周期的小周期训练。中国110m栏选手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的骄人成绩就是对以赛代训训练方法最有力的说服依据,也是对超量恢复训练理论最大的挑战。
2.4超量恢复的过程缺乏明确的生化、生理指标,造成实际训练中不好明确把握。
在大负荷或者大运动量之后的恢复期,缺乏明确的生理生化指标,致使教练员只是简单的根据运动员的面部表情、脸色、心跳等宽泛的生理指标来指导训练,这些宽泛的生理指标不能全面的反应运动员的机能能力是否处于超量恢复阶段。在实际的运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很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或者被以往的经验所误导,不能准确把握超量恢复阶段,使得整个运动训练过程出现差错。
3、  结束语
超量恢复原理在运动中是普遍存在的,但是起与机能能力的提高是不存在必然联系的。
运动员机能能力的提高取决于运动员自身机能对外来刺激所作出的应激和适应性。运动训练是一个大型的系统工程,大运动量和高强度必须建立在中、低负荷以及有效的恢复基础之上。大量实验和实践表明,人体机能的储备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这种机能储备水平的下降必然影响到运动员的训练,尤其是成年高水平的运动员训练。运动损伤的机率随着能力储备水平的下降而上升,运动员在进人高水平训练阶段之后,为了避免运动训练的伤病和过度训练的发生,训练的负荷量和强度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运动训练的刺激应该由原来的长时间刺激改变为短时间高强度的刺激,这种改变也许是为了维持运动水平或者延长运动寿命所采取的必然措施。此外,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训练思路的创新,而创新的训练思路则来源于对传统训练原理的打破和质疑。
参考文献:
[1]席玉军,王少军.从超量恢复原理到系统科学原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
[2]符英丽.超量恢复与竞技体育的新思考[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9,(3)
[3]DeMar6esH.,Sport physiology[M].Sport und Buch StrauB,1996,168.
[4]陈小平.运动训练的基石“超量恢复”学说受到质疑[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4(16):4~7.
[5]冯炜权.运动后恢复过程规律的生化研究进展.沈阳体育学院学报[J].2004,l(23):4~8.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对超量恢复原理的重新认识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xkc/848.html

新课程杂志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3年6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3年5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3年4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3年3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3年2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3年1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44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43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42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41期作者目录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2023年16期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2023年15期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2023年14期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2023年13期目录

其他人正在浏览

  • 山西省教育厅行政许可(审批)制度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上旬中旬下旬安排方向
  • 山西教育教辅传媒集团主办期刊现代职业教育杂
  • 首届“丹青少年中国书画大赛”延期通知
  • 《新课程学习》是省级期刊还是?知网收录吗?
  • 现代职业教育期刊简介投稿须知
  • 《新课程》《现代职业教育》杂志字数和出刊时
  • 新课程杂志论文借鉴率要求

最新文章

  • 浅析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与人文化建设
  • 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创新服务延伸探索
  • 大数据时代的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
  • 基于电子政务环境下高校档案利用服务的创新研
  • 图书资料如何做好动态管理
  • 高校图书馆开展勤工助学的意义与有效措施
  • 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 城市低保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
  •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初探
  • 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并存的必要性初探
  • 职业技术学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建设工作探析
  • 论如何强化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 浅谈应用科学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 定格动画电影的材料应用形态研究
  • 柏格森时间观念认识论意义及其对意识流小说影
  • 新时代下博物馆展览延伸探究
  • 网络信息如何在图书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的路径探析
  • 论档案管理与信息化建设
  • 关于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新课程 | 《新课程》杂志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官网 | 新课程杂志征稿函
现代职业教育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在线投稿 | 万方网论文检测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征稿函 | sitemap

Copyright © 2025 新课程杂志社 www.xinkecheng.cn

  • 征稿进度
  • 投稿须知
  •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