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无法避免的,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杜甫作为现实主义的文学大师,经历了唐代的安史之乱,写出了《三吏》《三别》等不朽诗篇,其中《无家别》是六篇中最为悲怆的一篇。
初拿此文,我不断品读,不断揣摩,更在不断思考,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个无家可别的老兵内心的痛苦。我想借助学生已有的阅读体验和情感积累,将此文贯通。
想到必修二课本中“和平的祈祷”单元中的一篇文章《一个人的遭遇》,我顿时灵光一闪。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创作的这篇具有史诗性质的著名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的打击,最后和流浪儿凡尼亚相依为命的故事。这两部作品何其相似,两者在时代背景和任务活动环境上虽有不同,但是在主题思想上却颇具相通之处,都是反映战争带给人民的巨大苦难。杜甫讲述的不就是中国历史上一千多年以前一个老兵的遭遇吗?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从“索科洛夫”导入,围绕“家”这个主题词层层推进,展开对老兵命运的思考,我设计的问题分别是:
1.老兵的“家”现在是怎样的?
2.为什么“家”会变成这样?
3.老兵对如此荒芜的“家”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4.他再次离开“家”时的心境如何?
5.当别无可别之时,老兵始终放不下“家”的是什么?
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基本可以梳理出全诗的内容和叙事逻辑。“家”是一根红线,把所有人、事、物紧紧贯穿起来。同时也让学生对其中文字的品读和鉴赏也有了依据,比如“竖毛怒我啼”,“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诗歌中的字词涵咏不再是不接地气的分割肢解,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思考。
在这五个环环相扣的问题中,是有轻重主次之分的。有的问题起到梳理情节的作用,如问题一、问题二和问题三,有的问题则是要唤起学生对主人公命运进行深刻思考的渴望,如问题四和问题五。我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生硬机械地记住某几句经典之句,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的内心和作者的心灵、作品主人公的心灵产生共鸣,激发学生丰富的审美体验。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学生体会出了老兵再次离家时的绝望和苦楚,也悟得了守护精神家园对人的意义之大,他们积极思维、深度探究的过程证明了我的课堂预设是有价值的。
最后要提到的是,“索科洛夫”是这堂课使用的重要“道具”,我不仅仅在开头导语中提到,更在鉴赏文本的过程中多次使用,让学生对充分理解文学作品里小人物命运更具有真实性和感染力,无论是索科洛夫还是老兵,他们都饱尝了战争带来的巨大不幸,他们都是作者寄托着憎恨战争、渴望和平的人道主义精神的艺术符号!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寻找作品情感的共鸣点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xkcxx/4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