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认知弹性理论是针对复杂结构和结构不良知识的习得和迁移而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该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这些应用中,学生仍处于一种被动和客体的地位。为发挥大学生作为主体的积极主动性,本文基于认知弹性理论来谈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认知弹性理论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认识和提高具有适用性,并可以较好的应用。
关键词:认知弹性理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 引言
认知弹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是美国依利诺斯大学的斯皮罗(Rand J.Sprio)等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针对复杂结构和结构不良知识的习得和迁移而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认知弹性理论提出之后,由于其基本理念与教育教学的内容、应该采取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目标是完全契合的,因此该理论给与教育教学很大的启示,并得到广泛应用,比如认知弹性理论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设计中的应用等,其目的是达到教育教学目标,最终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从主客体、积极被动的角度上来说,在这种应用中学生仍是处于一个客体被动的角色。是否可以使得学生在认知弹性理论框架下处于一种主体、积极主动地角色,从而摆脱单纯依靠教师的教学设计也能更好达到一定知识的获得和一定能力的提高?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单纯依靠老师的讲解和传授,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基于认知弹性理论来谈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就更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2 认知弹性理论概述
斯皮罗等指出:“所谓认知弹性理论,意指以多种方式同时重建自己的知识,以便对发生根本变化的情景领域作出适应的反应。这既是知识表征方式(超越单一概念维度的多维度表征)的功能,又是作用于心理表征的各种加工过程(不仅是对完形的修复而且是一整套图式的加工过程)的功能。认知弹性理论涉及到三个基本概念:高级学习、随机通达教学和认知弹性超文本”[1]。
1.高级学习(Advanced learning)
斯皮罗等人认为人类的学习是很复杂的,根据复杂程度可以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初级学习主要针对的是结构良好的知识,即是那些条件清晰、学习目标明确的知识。这种学习过于简单化,具有还原倾向。而斯皮罗真正感兴趣的是高级学习。高级学习主要针对的是大量的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条件不清晰,目标不明确。这就要求学习者掌握概念的复杂性和跨越案例的变化性,从而使认知具有灵活性和弹性。但“初级学习给高级学习奠定了基础”[2]。
2.随即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斯皮罗等人在探讨了高级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高级学习阶段的教学方式———“随机通达教学”,随机通达教学的核心主张是,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在重新安排的情景下、带着不同目的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多次进行,以此达到高级知识获得[3]。随机通达教学具有多元知识表征的特征,要求在教学中努力揭示知识内部结构的多种关联性以及与其他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使学生达成对知识的多视角理解[2]。
3.认知弹性超文本(Cognitive Flexibility Hypertexts)
认知弹性超文本是适用于认知弹性理论的理想教学媒介,它是一种按信息之间非线性地存储、组织、管理和浏览的计算机技术,是由节点和表达点之间关系的链组成的网状结构[4],它有助于学习者从多种观点接近概念并建构知识表征,并将知识内容渗透到各种情境中,通过真实多样的情境,刺激个体的感知能力,以克服知识本身的不可见性、抽象性,,并且同时增加知识的延展性,更加有助于个体对复杂性问题的理解与掌握。
3 认知弹性理论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适用性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不同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质疑、探索、创造、实践等方法来达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 [5]。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自主确定学习目标的能力、自主确定学习内容的能力、自主选用合适的学习方法的能力、自主控制学习的时间、地点及进度的能力、自主评估学习成果的能力[6]。从自主学习能力的分析来看,认知弹性理论可以对此有较大的启发和应用。
(一)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内容应在结构良好知识基础上注重结构不良知识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基于认知弹性理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2900.html